2018
01/07
23:01
你的位置:首页 > UFO探索 >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发布时间:2018-01-07 23:01:07
埃隆·马斯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富豪之一,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目前已经移民美国。现身兼Paypal、SpaceX公司、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他声称,如...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埃隆·马斯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富豪之一,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目前已经移民美国。现身兼Paypal、SpaceX公司、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他声称,如果我们想要保证人类能够拥有未来,就必须把100万人安置到火星上去。

“该死的地球!”埃隆·马斯克笑着对我说,“谁会去关心地球呢?”说这话时,我们就坐在他位于洛杉矶市SpaceX公司(主要研究太空探索技术)总部的大型开放式办公室前面一角的小卧室内。那天是星期四,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马斯克每周有3天会在SpaceX公司办公,星期四就是其中一天。马斯克之所以笑着说,是因为他说的是玩笑话:他极其关心地球。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埃隆·马斯克

当我到达的时候,马斯克正在他的电脑上办公,精神抖擞地回复着一行行电子邮件。我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然后环顾四周,打量了一下他的工作空间:一个黑色的皮沙发和一张硕大的办公桌,还有一些酒瓶和奖杯,除此之外,房间里空空如也。从窗户向外看去,是一个沐浴在阳光中的停车场。整个办公室的氛围让人感觉平常、实用,甚至有些单调乏味。几分钟过去,我开始担心马斯克已经把我给忘了,但就在这时,有点儿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突然转过身,一把推开身后的转椅,向我伸出了手。“我是埃隆。”他说。

他的姿态很优美。在人类纪元进入2016年时,埃隆·马斯克已经无须再做过多的自我介绍了。能够抓住文化想象力的技术专家,史蒂夫·乔布斯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马斯克是第二位。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他的童年在南非度过,12岁时就发明了一款视频游戏,并成功地把它推销了出去。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斯克移民美国,开始了他的快速崛起。28岁那年,马斯克将他的软件公司Zip2以3亿美元的价格售出,3年后,他又以15亿美元的价格将PayPal卖给了eBay,然后创办了两家非同寻常的公司—— 特斯拉汽车公司和SpaceX公司,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前者致力实现他用电动汽车取代全世界汽车的梦想,后者致力实现人类殖民火星的梦想。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都是成熟产业,而且在过去都被一些巨头把持。他们在所有的国会选区都设有工厂,能够通过游说议会获得大笔额外预算。对马斯克来说,这都不是问题。他将同时颠覆这两个行业。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旅行者”号探测

马斯克宣布他的这些宏伟蓝图时,适逢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刚刚破灭不久,当时很多像他这样的科技新贵都被看作中了彩票的暴发户。人们私底下称他是“半瓶醋”。而到了2010年,他已经带领特斯拉汽车公司公开上市,又一次成功跻身亿万富豪之列。SpaceX公司现在依然是一家私人公司,市值达到数十亿美元,马斯克拥有其全部股权的2/3。SpaceX公司的业务是小卫星发射和将货运飞船运送至空间站,因为报价很便宜,所以其火箭发射业务已经被预订到了几年后。现在,该公司已经向载人航天业务领域扩展。2015年9月,SpaceX公司和波音公司一起被美国航空航天局选中,成为将宇航员运送至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私人公司。但是他并未止步,在每一次访谈中,他都有新的稀奇古怪的声明发表。这些声明看上去似乎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却给这些愿望定好了具体的实施日期。他总是给你新的理由,让你对他充满质疑。

我想和马斯克谈一谈他对太空探索的未来的展望,就用一个老问题开始了这次访谈:在地球上生活都充满难题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将如此多的钱花在太空探索上?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把这个问题抛给他似乎并不公正。马斯克只是个私营企业主,不是公立航天机构的负责人。但他最大的客户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而且更重要的是,马斯克是一个声称想要影响人类未来的人。马斯克会告诉你他的看法,他不会因为这个命题的宏大而畏首畏尾。马斯克喜欢赚钱,他似乎很享受亿万富翁的生活方式,但他不仅仅是一个资本家,他已经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押在了解决人类关心的最根本的问题上。因此,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会选择太空这个领域。

马斯克并没有说那些老生常谈的原因,比如我们需要开发空间技术以激励人类。他没说太空是一个研发实验室;没有从技术研发的额外用途,如宇航员食品和行军毯等方面解释;也没有说太空是人类智慧的终极试验场。相反,他说,将人类送达火星和让数十亿人摆脱贫困或消除致命疾病同样紧迫。

“我认为,人们对让人类在多个行星上生活存在激烈的人道主义争论。”他说,“开展外星殖民计划,是为了在某些灾难发生的情况下,维护人类的生存。这些灾难与贫穷或疾病毫不相干,它可能导致人类灭绝。最终的结局可能是这样的:贫穷和疾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人类已经不存在了。”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为了防止人类灭绝,马斯克为殖民火星确定了实现时间——从现在开始10年左右,而且不能推迟。“听起来很有趣是吧?”他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人类。有些人似乎认为人类是地球表面上蒙着的一层阴影。他们会说:‘大自然是如此奇妙,在四周无人的乡下,一切事物总是更美好。’其实是在暗示,人类和文明虽好,但没有它们更好。我和这些人不是一派的。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洞穴喻’开始,人们一直将意识比作光,因为意识就像光一样,也能照亮世界。是意识让整个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用伟大的卡尔·萨根的话说,那就是宇宙有‘自知’。但是这个隐喻还不够完美,光子可以渗透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人类的意识似乎在我们的宇宙中极为罕见。人类层级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一点孤零零的烛光,在一片广阔无垠而又通风良好的虚空中,微弱地摇曳闪烁。我们有责任保护意识的光芒,确保它继续走向未来。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在可观测宇宙中智慧生命不可思议地毫无踪迹?当然,迄今人类还没有对地球外智慧生命进行过详尽搜寻。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相较于随意地在天空中乱看一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50多年来,我们已经将射电望远镜对准了附近的恒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电磁信号,一个穿越这无底深渊的灯塔。为了寻找地外智慧生命,我们释放了探测器,已经在太阳系中寻找过了,也检查了与我们处于同一太空区域的恒星。不久以后,我们将对那些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行星的大气层展开调查,以寻找合成污染物以及缺失了某些金属的小行星带。这些迹象有可能表明采矿活动的存在。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这些搜索行动的失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人类智慧在宇宙中不应该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哥白尼的时代开始,我们就被告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均质的宇宙,一个延伸达数百亿光年的网状结构。宇宙中每一个布满了璀璨群星的、圆盘状星系的‘枝丫’,都和我们的世界一样,有大量由同样物质组成的行星和卫星。如果大自然的任何一处都遵循相同的法则,那么,毫无疑问,这大量的‘枝丫’肯定包含许多‘大锅炉’。在这些‘大锅炉’中,能量与水和岩石搅在一起,直到这三者如魔法般混合在一起,形成生命。而且,其中有些地方肯定可以培育出第一批脆弱的细胞,并最终进化出智慧生命,从而形成具有远见和持久发展能力、足以制造出宇宙飞船的文明。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就能力而言,以我们目前技术发展的速度,人类正走在一条成为神的道路上。”马斯克说,“你可以骑自行车,用几十万年的时间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从进化的时间尺度来看,几十万年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有那么一个先进的文明,在过去138亿年内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在银河系中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存在过,为什么它们就不能扩散到银河系的各处呢?即使它们在宇宙中的扩散速度很慢,让它们扩散到无处不在也只需要花宇宙年龄的大约0.01%。那么,为什么事实并非如此呢?”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斯普特尼克”号的内部结构

在距今10亿年前,地球冷却了下来,之后,只用了不到5亿年的时间,地球的早期生命就出现了。这表明,无论是在哪里,只要行星能够身处与地球类似的环境,微生物就会出现。但即使每一颗岩质行星都布满滑溜溜的单细胞黏液,也并不意味着智慧生命就可以无处不在了。进化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但似乎一直在摸索前进中,都奔着某些特定的特征去了,比如翅膀和眼睛,生命树的多个树枝都独立进化出了翅膀和眼睛。但是到目前为止,生命树中只有一个树枝发出了技术智慧之芽。也许是因为在一波又一波物种进化的大潮中,我们是第一个制造工具和使用语言的物种。但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智力并非自然选择的优选模块之一。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巅峰之作,是进化的必然终点,因而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可能太过稀少,以至于很难彼此相遇。或者,还有可能因为我们是这个宇宙的终极局外人,一群孤独的灵魂。原文地址 src='/images/loading.gif' data-original="http://www.ufo-1.cn//uploads/allimg/201604/1-160426110Z35I.jpg" title="殖民火星计划(上)" />

关于人类为什么至今也没有找到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可能,每一种都比之前的更让人感到后背发凉。马斯克为所有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看看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你就会发现,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必然发生了。我的意思是,这些必然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是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马斯克说,“而事实很可能是,在这个宇宙中有很多已经死去的、仅仅局限于一个行星上的文明。如果文明仅仅局限于一个星球上,那么,在这个宇宙中就没有文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有关恒星演化的科学十分复杂,但我们知道,留住地球并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能源的、我们伟大的恒星——太阳,将来终有一天会膨胀,大到其外层大气烧焦地球,并且杀死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甚至可能将地球完全吞没。一般来说,在距今50亿年至100亿年以后,这一事件必定发生。而这几乎就标志着,地球将成为世俗的**中善恶大决战的最终战场——‘哈米吉多顿’(哈米吉多顿位于以色列北部米吉多古城,是《圣经》描述的世界末日之时善恶对决的最终战场,是神和人最终面对面的地点——译者注)。到了那时,我们的生物圈能够幸存下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50亿年后,太阳将膨胀到足以将地球上的生物圈化为一片焦炭。到那时,地球上的大陆将会熔成一整块。太阳将越来越多的辐射倾泻到地球大气层中,使得地球一天内的温差越来越大。这一整块大陆将遭受越来越猛烈的膨胀和收缩,地球上的岩石将变得脆弱不堪,其硅酸盐将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侵蚀,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沉到海底,沉入地壳深处。最终,大气层将变得无比贫碳,以至于植物无法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森林将被毁去,但少数植物会英勇地坚持站到最后一刻,直到耀眼的太阳将它们全部杀死。跟着遭殃的,是所有依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动物。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在100亿年内,所有的海洋将会被完全烧干,地球上只剩下空空的沟渠,其深度要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高。地球将变成一个新的‘金星’,一个即使是最顽强的微生物也无法生存的温室行星。而这还是比较乐观的场景,因为在它的假定中,我们的生物圈最终将因为衰老而死,而不是中风或更为突然地死去。毕竟,100亿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长到足以为各种灾难的发生留出足够的概率空间。这些灾难包括那些在人类记忆中从来没有过先例的各种灾难。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自然灾害中,洪水是最严重的,人类有关全球性大洪水的传说,都是受到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冰河时期结束时冰川融化的启发而产生的。还有很少的一些故事,对宇宙灾难有那么一点点描述,例如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法厄同的故事。法厄同未能驾好父亲狂暴的太阳战车,使之撞到了地球上,把地球的表面烧成了一片焦土。

“这是人类古老智慧中引人注目的一页,但是总体来说,人类文明出现的时间太短,还不足以记录下我们在地质记录中找到的更让人感到可怕的东西。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故事讲述过直径以千米计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超级火山爆发,以及时不时地将我们的蓝色星球变为白色星球的极度冰封的故事。地球上的生物圈在经历过以上种种灾难的冲击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卷土重来,但是在这些灾难中牺牲的物种,数量大到令人发指,而它们再也看不到重生的那一天了。虽然地球具有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以恢复生命适宜温度的复原能力,但即使如此,对经历过这一切的地球来说,未来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历程。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在这100亿年里,我们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轨道将经历四次变化,其中的任何一次变化,都可能将我们带入与另一个恒星系碰撞的险境,或遭遇超新星爆发的冲击,以及被伽马射线爆烧成灰。我们还有可能被荡出太阳系,走上一条流浪行星的道路,成为银河系数十亿颗流浪行星中的一员,在银河系中两眼一抹黑地漫游。这些流浪行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破碎球,随时可能撞上其他天体。地球如果能够异常幸运地运行下去,它最终也会从现在的位置向太阳慢慢靠拢。

“无论这些灾难是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还是确定无疑要发生的,如果人类想在这些灾难中存活下来,都只能为了生存而迁徙,这也是生命一直以来都在做的。我们需要发展出新的能力,就像我们的水生祖先曾经做过的那样:进化出可以吞吐空气的肺,以及可以进行原始运动的骨质的鳍,然后艰难地爬上陆地,开辟出一条新的生路。我们需要秉持人类经过艰难跋涉最终到达新大陆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离我们最近的祖先才得以在穿越整个大洋之前,如涓涓细流般,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从一个群岛到另一个群岛,直至到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需要动身前往新的行星,并最终到达新的恒星。但是,我们是不是需要抓紧点呢?”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宣称,研究载人航天在短期内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人类的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知道,人类学会用火到现在也不过100万年。从人类燃起第一堆篝火,到将燃料注入火箭中推动我们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我们取得的进步是神速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坐在火箭上的人都能够安全地回来。为了在另一颗行星上播下殖民的种子,我们需要将航天员队伍扩大。或许,现在我们应该暂停载人航天任务,而是通过无人驾驶宇宙飞船上的仪器继续探索太空,比如最近脱离了太阳系的“旅行者”号行星际探测器,让它们向我们发送对星际空间的探测结果。我们可以等到将目前这个科技时代的全部成果收入囊中后,到21世纪末,或者下个世纪再重启载人航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即将在能源、人工智能以及材料科学领域迎来大的变革。以上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个取得突破,都会让载人航天成为一件更容易的事情。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在航空圈里,你会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我说,“近期将重点放在载人太空旅行上,完全是放错了地方……”

“什么重点?根本就没有一个重点!”马斯克打断了我的话。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目前正在倡导这种载人航天。”我说,“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除非我们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最好还是发送探测器,因为哪怕只有一个人出现在航天器上,也会使工程的难度成倍增加。”

“我们也正在发送探测器!”马斯克说,“而且,顺便说一句,它们都非常昂贵。探测器也不完全都是便宜货。我们最近发送到火星上的一个遥控火星车,花费就超过30亿美元。火星真是一个机器人的地狱。有了这些钱,我们本应该能够将很多人发送到火星上去的。”

马斯克很喜欢给人讲有关SpaceX公司创始神话的一个故事,就是他如何熬了一个通宵,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网站上查询有关载人火星任务的信息。那是2001年的事情了,当时航天飞机还在飞行。航天飞机发射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稳定轰鸣的画面,正好足以使漫不经心的观察家相信,载人航天技术并未出现大幅度下滑。而在今天,要想维持这种错觉是不可能的了。

自从有了神话开始,人类终有一天将冒险进入太空的想法就已经产生了,但是直到科学革命以后,当望远镜使天空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这一想法才开始变得似乎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1610年,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在一封给伽利略的信中写道:“假设我们创造出能够航行于苍穹之上的船和帆,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面对空虚荒芜的太空毫无惧色。同时,为了这些勇敢的太空旅客,我们应当准备好天体地图。”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在热气球和飞机被发明出来以后,就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开始规划太空移民了。但是,直到太空竞赛的出现,人们对宇宙宿命的清晰认识才成为主流。太空竞赛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升空开始,到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结束。它激发了整个文化圈和亚文化群,使得关于人类未来的故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俗故事之一。但现实远远没有跟上。

“美国航空航天局,这个世界上资金最充足的航天机构,上一次将一个人送入轨道已经是6年前了。现在,想要飞往国际空间站的美国人必须乘坐俄罗斯的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升空,这还得俄罗斯总统普京乐意才行。即便这样的旅行(用他们的方式来理解是成功的)也足以证明,人类的载人航天技术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的,因为空间站与地球的距离只有月球到地球距离的1/1000。看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到访国际空间站,简直就和看到哥伦布航行到了伊维萨岛一样让人振奋。”(此处是讽刺。)

这样也好,因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可以得到一段休整时间。他们的下一代火箭要到2018年才能就位,而其第一级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几乎可以打败“土星5”号那个为“阿波罗”任务提供动力的烟火巨兽。现在的美国总统偶尔也会像肯尼迪当年那样大胆放言,宣称要将人类运送到火星上去。但是,正如马斯克在10多年前发现的那样,我们现在根本没有什么真正有计划的太空任务。就算是最乐观的说法,最早的太空任务也得等到2030年。

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马斯克说:“在人们的想象中,现在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就在几十年前,我们还正在进入一个探索的全新时代,一个令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航海家感到自愧不如的时代。我们应该从掌控低地球轨道旅行的技术开始,以便使我们造访太空的行动成为一个安全的、例行公事一般的任务。然后,我们应该去月球,并建立一个永久性基地,一个可以让我们以此为跳板飞跃到其他行星的中继站。之后,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紧密衔接,就像池塘中铺展开的睡莲一样,而不是大规模地将整个世界直接迁徙到数万亿千米以外的地方。我们应该先从火星开始,然后通过小行星带到达木星及其拥有海洋的卫星。我们将可以尽情地欣赏土星的宏伟壮丽,以及它倾斜的土星环和金黄色的外观。再后来,我们将前往太阳系的外层巨行星,以及太阳系边缘那些冰封着的废墟。到了那里,太阳看起来将变得很小,星星则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将沿着银河系的安全区域扩散。银河系的安全区域就像一个由气体、火光以及数十亿颗正值壮年的恒星组成的甜甜圈,围绕在银河系狂暴的核心周围。之后我们将挣脱束缚,冲入星际空间。再往后,我们将会用到虫洞或曲速引擎,或其他一些现在还不清楚的物理学原理。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将阻隔在我们与仙女座星系以及仙女座星系后面那闪闪发光的太空网之间跨度达数百万光年的距离甩在身后。仙女座星系后面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太空网,光我们能够瞥见的区域就包含数十亿个星系。”

原标题:科技狂人的殖民火星计划(上)

关键词:科技,人的,殖民,火星,计划,埃隆,马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