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07/09
20:01
你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六边形里演绎天人合一 平衡美学结构稳定(图)

六边形里演绎天人合一 平衡美学结构稳定(图)

发布时间:2013-07-09 20:01:38
如果把北京地图画成六边形的栅格,在城市的最中心天安门的周围,围绕着鼓楼、东四、东单、天桥、西单、西四等6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我喜欢法国作家卢梭,他的书往往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就抓住你。比如《社会契约论》中第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们一直从政治层面去理解这句话,其实在其他方面它也颇有道理。

 

六边形里演绎天人合一 平衡美学结构稳定(图)  如果把北京地图画成六边形的栅格,不难发现在城市的最中心,也就是天安门的周围,围绕着鼓楼、东四、东单(王府井)、天桥、西单、西四等6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从略小比例尺的地图来看,丰台、大兴、通州、顺义、昌平、门头沟6个区分别位列北京城区的6个方向,把它们用线段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一个围绕京城的六边形,这些城区为市中心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这样的现象在城市地理学中很常见,基于城镇围绕高一级的中心呈六边形分布的模型,地理学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巨石堤”仿佛是由无数六边形砖块铺成的平台,摄影师拍摄时往两块石面上打了一道红光,犹如揭开了熔岩上面冷凝结成的硬壳,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初岩浆溢流时的场景。摄影/C    “鸟巢”侧畔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外墙通体被六边形、五边形为主的蓝色“肥皂泡”所覆盖。肥皂泡总是会以最小的表面积包围出最大的体积,以节省表面能量。因此,当大量肥皂泡被压缩时就会形成以多边形组合成的交界面。而这种设计不但节省了水立方的建筑材料,也赋予其十足的现代感。摄影/Xu xiaolin    在福建漳浦县的南碇岛上分布有140 多万根玄武岩石柱,它们细长而整齐,仿佛被捆绑在一起,高高耸立在岸边。仔细观看,石柱的截面多为六边形,直径在25 至35厘米左右。历史上,漳州地区经历过多次火山喷发,熔岩冷凝留下大面积的玄武岩,玄武岩进一步的冷却收缩,便碎裂成截面规则的多边形石柱。 摄影/马宏杰

  我看到了一些将中心地理论应用于现实勾画出来的图。比如有人把北京几个区作为中心地画出一个个六边形来,还有人把北京几个郊区县围绕着城区画成六边形。美国人哈格特画出了中国台湾省的县级六边形。更神奇的是,50年代有一个美国地理学家斯金纳,他研究了我国四川成都平原上的“赶集”现象。前面已经说了最大销售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商家生存所需的门槛距离,商业才会存在。在农村这一点很难做到,因此人们用流动的“集市”来解决,即在一个周期中,市场轮流在各村庄中设置。斯金纳竟然在我国农村的“集”、“墟”、“场”的分布中,找到了六边形!

  完全可以想象这些六边形不会是理想的正六边形,也可能是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因为克里斯塔勒的理想模型是建构在“理想的地表”上,而现实的大地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阻碍六边形的形成。就像一位评论家所说的:他(克里斯塔勒)说的不是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看着《城市地理学》里一个个六边形组成的城镇网络,又想起我们此次的行动:寻找岩柱群。为什么寻找岩柱群要带着这本书呢?是因为我觉得很有趣。我们要寻找的石柱群的横截面——六边形的网络,与我手中的书——《城市地理学》中的一张张人类聚落分布的六边形结构图极其相像。

  想起今年5月福建厦门漳浦县的南碇岛之旅。那是大海中的一个小岛,整个岛全是玄武岩的石柱。站在岛上,脚下全是岩柱断面组成的六边形,我好像站在由六边形的马赛克拼接的地板上。当时我只是被自然的神奇所吸引,还没有联想到人世。

  回到北京后,一次翻看《城市地理学》,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这一节中,我看到了人类城市分布的一个个六边形结构,可以说那一刻我受到的震撼远超过站在南碇岛的六边形“地板”上。想想看,石柱毕竟是无机物,没有生命,没有自由意志,听任自然的摆布,但是人类建造的城镇、都市的分布怎么可能也是一个个环环相扣、嵌套在一起的六边形呢?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怎么可能也循规蹈矩地禁锢在这六边形之中?

  人世的现象为什么和自然现象如此相似?这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力量吗?

  仅仅是大海中的南碇岛上那些神奇的玄武岩石柱,还不足以激发我去寻找石柱群的愿望。只是在看到自然和人类的共通之处或者说统一性后,我才生发了在北京周边寻找石柱群的愿望。

  车从北京出发了,向北方的内蒙古高原开去。车上有我和摄影师马宏杰、张华伟,还有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招崇教授。张教授是专门研究火山岩的,而我们要找的岩柱群都属于火山岩。

  张家口北面张北县的台路沟乡,有一个村叫大石疙瘩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处石柱群。这组石柱总面积不大,石柱也不高,就像埋在地里刚被挖出来一样。路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保护自然奇观”,看来这里的人们早已认识到了石柱群的价值。张教授捡起一块石头说:“这是玄武岩石柱群。”

  我摩挲着那块石头,直接探入我感兴趣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眼前石柱的截面为六边形?

  张教授说:“这种岩柱的节理是玄武岩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炽热的熔融状态的岩浆随着火山喷发流出,流到洼地或者河谷停下来,慢慢地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岩浆表面张力变小,已经不足以维持原来较大的面积,必然要产生裂隙,也就是节理,而且玄武岩熔岩的裂隙还会笔直向下地传递。由于成分均匀,岩浆的收缩力非常平均,收缩时产生的裂隙节理也是均匀的,于是就形成了规则的图案。那么这种规则的图案会是什么形状呢?

  想象一下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层淤泥在阳光暴晒下龟裂时的情景,这其中有一个所谓的空间填充原理:在一个平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图形可以完全填满平面,即不互相重叠,也不留下空隙。但是在这三种图形中,如果同样的周长,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六边形具有‘完全充填’和‘最具效率’的双重优势。

  可以说,岩浆冷却收缩时,只有形成一个个相等的正六边形,才能耗能最小。”

  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作为研究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的结果,法国科学家费尔马曾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界总是通过最短的途径发生作用的。”1744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莫培督(Pierre de Maupertuis)在一篇著名论文中写道:“自然界总是通过最简单的方法产生作用。如果一个物体必须没有任何阻碍地从这一点到另一点——自然界就利用最短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来引导它。” 1744 年4月,法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把这个原理总结为最一般的规律:任何不受影响的动力学系统在发生变化时,其变化方式总是使有关的作用量为最小。这个原理称为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炽热的玄武岩岩浆冷却成岩的过程中,显然自然界利用了神奇的六边形,使路径最短、速度最快、作用量最小。

  但是为什么人类建造的聚落也遵循六边形的结构分布呢?

  我想到了一条所谓的“人类最小努力原理”。人类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报。

  比如城市的诞生,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无非是人类把货物和服务聚在一起的结果。为什么要把货物和服务聚在一起呢?为了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钱和时间得到人们想要的东西。

  消费者希望得到某种商品和服务出行的距离越小越好。

  商家希望他的商业中心的辐射半径越大越好。这样他就可以坐享其成,不用建立更多的代销机构。

  也许正是石头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与人类“最小努力原理”的惊人一致,造就了石柱群的截面与人类的城镇分布网络结构惊人的一致。

  回到北京后,我让同事寻找一些与六边形相关的图片,并把图片按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一类是人文。

  第二天,他就找来了许多。自然界的有:蜂巢、雪花、树叶的表皮细胞人文的有:铅笔、球网、螺帽

  忽然他问我:“您说这算自然还是人文?”

  我看了一眼他手中的纸,上面写着:人眼内一些单层细胞组织的细胞常为正六边形。如角膜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色素细胞这些细胞为正六边形的意义在于,细胞排列紧密,位置稳定。大小相等的四边形排列起来,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会滑动,而正六边形排列,无论哪个方向受力,细胞之间都不会滑脱,有利于细胞之间连接稳定、形成屏障功能等。

  这当然应该算作自然,这是进化的结果。

  晚上,回家时,看到楼下的一家“奇石店”关闭了,正在搬家,而旁边的“丽丽超市”却人来人往。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卖奇石的商店很难生存,因为买观赏的奇石,是人的高级需求,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需求,因此奇石店需要很大很大的销售半径,一个小区作为腹地根本就维持不了生存。看来店主没掌握“六边形的奥秘”。

  在六边形没有形成之前,结构是不稳定的,只有六边形形成了,结构才趋于稳定。这有些像植物经过竞争,最后会达到一个所谓的“顶级群落”,这时就稳定了。

  那么是否可以说,人类聚落——城镇分布的六边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竞争和进化的结果呢?(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8期卷首语 撰文/单之蔷)


原标题:六边形里演绎天人合一 平衡美学结构稳定(图)

关键词:六边形,天人合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