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这是距离地面约600千米的高空,没有水,没有空气,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宇宙辐射、紫外线、失重环境以及空间站舱内仪器产生的噪音和长久的孤独感。在影片《地心引力》中,2名航天员在出舱维修飞行器时遭遇了太空碎片的高速冲击,空间站被毁,

当然,历史上也有比较“惨”的航天员。1991年5月,苏联航天员克里卡列夫飞向太空。让克里卡列夫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当他和另一个同伴在太空兢兢业业工作时,他的祖国苏联解体了。各国乱成一团,竟然忘了太空中还飘荡着苏联的航天员。无家可归的2名航天员被迫滞留太空。直到美国向他们运送了一批基本物资,他们才没有饿死。1992年3月17日,滞留天空近一年的克里卡列夫终于被接回了地球。
“总之,遇到危险时,航天员可及时与地面沟通,得到地面上的帮助和支持。”孙志斌说。
面对太空危机,他们临危不惧
当危险真的来临时,临危不惧是航天员应对危机的必备素质。
当年,“阿波罗13号”飞船执行登月飞行任务时,服务舱发生**,但由于航天员临危不乱、坚毅果敢的处理,最终转危为安。
孙志斌也表示,面对棘手的情况,航天员不能紧张,应该冷静处理,“如果情况非常危急,航天员可以进入返回舱待命,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
但返回地球的旅程也可能发生意外。1971年6月,苏联的“联盟11号”飞船搭载着3位航天员升空。3位苏联航天员在“礼炮一号”空间站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他们顺利完成科学实验,获得很多珍贵资料和数据,还成功实施了2次在轨对接任务。
3名航天员准备返回,但不幸的是,当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时,返回舱的压力阀被震开,密封性被破坏,导致航天员所在的返回舱内空气快速泄漏,舱内迅速减压。
事后,苏联政府对事故进行了调查,结论是“联盟号”飞船的设计存在缺陷。由**船座舱空间过于狭小,为了容纳3位航天员,他们必须脱掉航天服才能坐得下,这让航天员在升空和返回时暴露于风险之中。后来,“联盟号”升级,安全性增强,苏联政府也要求航天员在升空和返回地球时必须穿着航天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等人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及对人在空间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逐步深化,特别是随着空间站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飞行经验的积累,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的保障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他们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了不起的牺牲精神。”孙志斌说。
太空密室逃脱秘籍
资格选拔:在进入太空之前,航天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包括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所以航天员一般都是从空军中挑选优秀的飞行员或试飞员。
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了帮助航天员掌握各种太空生存技能,如适应太空环境独特的吃喝拉撒睡技能,以及如何锻炼身体、穿脱航天服、维修飞行器、升高或降低空间站运行轨道等。
天地协同:天地协同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比如建立针对航天员的天地一体医疗诊治体系,通过制定长期飞行疾病谱,建立在轨诊治能力模型,配置医学监测与诊疗设备及药品,24小时监测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临危不惧:当危险真的来临时,临危不惧是航天员应对危机的必备素质。随着技术进步及对人在空间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逐步深化,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的保障技术水平正逐渐提升。
原标题:太空生活危机四伏,航天员怎样才能化险为夷?|空间站
关键词:空间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