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有多个第一。而近年更是屡屡曝光。对此本文总结为:1、国家投入,国家科技五年计划,资金人员各方面支持。2、人才资源回流,国内的环境越来越好。3、地理优势,有各种资源。小编从另一个角度认为: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多年的积累一个个的爆发点就出现 ...
‘灵长类跨物种杂交委员会’的故事。来源:大象公会文|启德日飞1927年2月28日上午8点,苏联生物学家伊里亚·伊万诺夫教授走近两只关在笼子里的成年雌性黑猩猩,在自己儿子的协助下,强行给它们注入了人类的精液。伊万诺夫五年后去世,他的人猿杂交配
中新网4月18日电据共同社报道,日本“科研捕鲸船”18日从宫城县石卷市鲇川港出发,计划最晚在6月上旬前最多捕捞60头三陆海域小须鲸。报道称,此次捕鲸将调查小须鲸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还将对其进行核辐射检查,若低于标准值将作为食用鲸投放市场。报
三部门谈基因编辑婴儿:暂停相关人员科研,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陈芳、胡喆/新华社“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布,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三部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
9月1日开学之际,我国3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通过“开学第一课”与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时间过得飞快,9月中旬,为期3个月的“太空出差”就要结束了,航天员即将返回地球。虽然“天地有别”,每天的科研和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但空间站也弥漫着地球生活中的烟火气息,给人天上地下一个样的奇妙感受 ...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进一步了解意识的起源和运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找到治疗大脑损伤和恐惧症的新方法,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家MelvynGoodale开始研究一种叫做视觉形式失认症(visualformag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陨石也称“陨星”,是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外太空石质或铁质物质。作为宇宙的“信使”,它不仅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探索其他星球和更广阔宇宙的机会,其具有的神秘色彩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既然落在地球,你一定也想知道,去哪里才能捡到这样一颗“星星的碎片”呢?目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取得了一项最新医学突破,号称能解决年龄引起的脱发问题。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称,他们找到了逆转秃顶过程的方法,成功让受损皮肤重新长出了毛发。他们激活了大脑中的“soniched
来源:科研圈 低地球轨道上的航天器数量飞速增长,不仅导致了碰撞风险,还会严重干扰天文观测,甚至污染大气,影响全球气候。 撰文 武大可 2021 年 7 月和 10 月,美国 SpaceX 公司发射的星链(Starlink)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先后两次 ...
科研发现恐龙或生活在水中 被指论据不足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在陆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布赖恩·福特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恐龙应该生活在水中。
2012/4/5 12:02:357
河北滦平发现罕见“狼鳍鱼”化石 具科研价值 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日前发现了一块“狼鳍鱼”化石。古生物专家称,这块化石既保存了鱼类硬质的骨骼,还保存了鱼的软体部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011/9/14 10:02:527
来源:中国的航天2021年6月16日,在全球空间探索大会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方式,共同举办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全球网络论坛。在该论坛上,中俄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V1.0)》和《国际月
2021/6/17 9:21:556
来源:南都人物眼下《流浪地球》火了,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的院长李淼也跟着火了一把,这位被称为“中大都敏俊Xi”的网红教授,对天空宇宙和星星都很有研究。成就卓著的李淼,现在已经很少再搞科研了,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科普上。开专栏、做科普、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商业捕鲸被禁已超过了30年。而在此之前,部分种类的鲸鱼已经被逼到了近乎灭绝的境地。不过,国际捕鲸委员会近日正在巴西召开会议,将对日本发起的“结束捕鲸禁令”提议予以裁决。日本人不是已经在捕杀鲸
北京大学科研人员阐释大肠杆菌抵御胃酸机理 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成功地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并依此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
2011/9/15 14:02:086
美国学者称可提前16个月预测气候状况 美专家通过新的预测算法可以获知16个月以后的气候状况。此前,科研人员最多只能预测8个月后的气候状况。
2011/9/13 9:12:276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研圈”(ID: keyanquan) SuperBIT 拍摄的“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图片由可见光和紫外波段合成。这是鹰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位于巨蛇座方向,距离太阳系约 7,000 光年。图片来源:SuperBIT tea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3月12日 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但其实 中国的航天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3月16日 我国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 发射任务失利 看到这个消息后 一位有着航天梦的初中生 非常难过和着急 他利用课上课下积累的知识 给科研人 ...
来源|DeepTech深科技作者|孙滔寇建超一项于5月22日发表在《柳叶刀》的氯喹类药物抗新冠研究遭到了质疑。这是一项基于对医疗记录的回顾性分析,而并非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由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数据分析公司Surgisphere、犹他大学和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日发表一项生物技术研究,一个美国研究团队称,首次在实验室内成功将人类细胞可控、可逆地变成透明。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的独特生物光子工具,并极大推进人类对多种生物系统的透彻 ...
中新网广州9月6日电(记者 杨薇)中山大学6日对外宣布,该校科研人员找到一种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材料。校方称,这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国内唯一获正式批准的缺损神经修复材料,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的面市,将造福于因神经缺损而致残的患者,使他们恢复劳动与生活能力。 此材料全称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简称“神桥”),适用于桥接神经缺损,是一种可替代自体神经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型材料。 目前“ ...
2012/9/7 19:03:005
[导读]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种遏制骨骼形成的蛋白质,通过抑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研究人员成功地在实验鼠身上实现了骨骼再生。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分解骨质的破骨细胞会大量分泌一种与调节免疫机能有关的蛋白质“Sema4D”,这种蛋白质会遏制成骨细胞的产生,进而阻止新骨骼的形成。研究人员制作出能够与“Sema4D”蛋白质结合从而遏制其发挥作用的抗体,然后注射到患有骨质疏松症的 ...
2011/11/4 10:08:145
难以琢磨的雷电蕴藏着巨大经济和科研价值
2011/8/5 13:13:415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题:未来五年航天计划披露:建成中国空间站、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胡喆、张泉、宋晨、李恒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科研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数据,发现3133颗光谱双星以及132颗光谱三星,并精确测量它们的视向速度,其中95
10月21日,来自厦门大学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刷屏了。 20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和陈兰芬课题组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通过构建多种小鼠肝癌模型,分析早期阶段的肝脏组织并结合肝癌的临 ...
来源:科研圈 根据研究团队的计算,一个宇航员每周捐献血浆两次,可制成一块“标准红砖”,在为期两年的火星任务期间可以扩建出再容纳一个宇航员的空间。 使用模拟的火星土壤(左)和月球土壤(右)合成的材料。图片来源:Dr。 Aled Roberts | Research Fell ...
2012年12月13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测器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在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 km/s的相对速度近距离飞越了图塔蒂斯,获得了一系列高精度光学图像 小天体探测任务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嫦娥六号将在月背开展采样返回和探测、2030年前将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合肥4月11日电(记者常河)借助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空间望远镜所完成的当今世界上最深最灵敏的X射线巡天观测——七百万秒钱德拉南天深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教授等人发现了一个持续约7小时的独特X射线辐射信号,这个信号来自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