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圈5月12日,学术打假名人ElisabethBik发文指出,最近由中国科研团队在《自然》发表的新冠病毒小鼠模型研究论文中,来自两个不同组别的图像出现了“可能的重合”。目前Bik的这条Twitter已经有上千个转发,相关团队和《自然
来源:生物探索基因(内因)、环境(外因),哪个才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直是学界的争论之一。近日,《NatureGenetics》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一份数据:近40%的疾病源于DNA,而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至少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牵头,联合了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比利时、德国五个国家的科研团队,针对海平面观测及其变化的影响因子展开国际协同攻关,厘清了自1900年以来的全球和各海盆的海平面上升原因,论
来源: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出品一个关于中国塔里木盆出土的数百具自然保存的遗骸考古研究,同时登上了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的官网首页。《自然》官网更是把这一研究放在了新闻头条上。这一研究解决了困扰考古学界很长时间的问题,这些埋藏在塔里木
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位(公众号 ID: 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大半夜复习饿了,想要大吃一顿然后接着复习? 你的身体只会告诉你:想睡觉。 事实上,这与意志力无关,而是你‘进化’的结果——吃饱要睡 ...
来源:知社学术圈《自然-通讯》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一种肠道合成的氨基酸对调节果蝇(Drosophila)睡眠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氨基酸名为D-丝氨酸,存在于在果蝇和哺乳动物中,研究结果有望带来睡眠调节的全新认识。D-丝氨酸曾被认为只存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被誉为是本世纪至今最有潜力的生物技术突破之一,人们相信以它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编辑手段,有望为诸多人类的遗传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今日,《自然》子刊...
来源:生物探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Wyss-Coray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脑因年龄增长而不再敏锐的问题。他研究的焦点是一类称为小胶质细胞的脑细胞,它既可作为大脑的免疫细胞,也可作为其清洁工,即消除在正常代谢活动过程中累积的细胞碎片和
来源:学术经纬糖尿病是全球的严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共有4亿多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有高达1亿位于中国!这种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他们不仅需要接受胰岛素等药物的治疗,还必须长期控制饮食,以免血糖异常升高。但最近,《自然
反映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世界疫情的走向。 撰文 | 韦晓宁 近日,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在线发文回顾了新冠肺炎全球流行一年多以来的重要论文。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13个月的200余篇权威论文,标题关键词从“传播”“抗体”“无症状感染”到“变异” ...
来源:科研圈今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eongMinPark、曹原等人在《自然》发文,报告三层扭转石墨烯能够表现出超导性。这个“三明治”比双层的“魔角”石墨烯更加稳定,并且能够通过两种相互独立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的结构或有助于理解实现高温超导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7日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月7日,Nature刊发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外多国科学家,首次成功构建出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现生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组图谱。据介绍,该成果是以该研究团队获得的鸭
目前研究人员相关测试已验证,二甲双胍对预防癌症、心脏病等常见年龄相关疾病的作用,也首次表明人体中用于指示生理年龄的表观遗传时钟可以被逆转。钛媒体编辑丨王糈相信很多人幻想过能够“返老还童”,近日,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人类年龄可以逆增长。据《Nat
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原标题:Nature:这种白血病没有特效药,但我们有望提前十年预测出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因难以实现早期诊断、发病迅猛,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在一项刚刚发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中,一支国
来源:学术经纬原标题:Nature子刊:基因疗法新进展!CRISPR技术有望治疗自闭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被誉为是本世纪至今最有潜力的生物技术突破之一,人们相信以它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编辑手段,有望为诸多人类的遗传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今
来源:学术经纬最近,“肥宅快乐水”一词在网络上成为了某款可乐的代称。这个流行语的诞生,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含糖饮料容易让动物感受到愉悦。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人们也早就发现不同的味觉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而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来自
作者 | 晋楠 8月5日,《自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刊登了一项关于全球洪水灾害分析的最新研究。 该研究利用卫星观测发现,自本世纪初以来,面临洪水威胁的全球人口比例增长了24%,是此前科学家利用模型估算的10倍。 此外,气候变化预测显示,这个比例到2030年将进一步扩大,其中 ...
来源:CFD界针对目前中国武汉发生的病例,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约为0.1um,但因为其需要附着在唾液等飞沫上,所以载体的空气动力学直径要大于2.5um。Bourouiba专注于研究流行性疾病的流体力学。非典型肺炎SARS,在2003年在全
来源:生物探索微信公众号癌细胞很狡猾,善于伪装且分裂、转移能力强。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针对性地“揪住它们”。近日,科学家们研发出一款新型抗癌药物——可以让癌细胞“永久休眠”。这一作用可以阻止癌症的恶化、复发,且不会像传统的放化疗那样产生难熬的副
来源: Nature自然科研根据本周《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Rapidrecoveryoflifeatgroundzerooftheend-Cretaceousmassextinction,在造成恐龙死亡的小行星撞击坑地带,生命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早在小编读大学的时候,有学霸级的大学同学,专攻基础科学。听该学霸感慨说,国内做学问的人没有科学的态度。发表的文章都是些二流刊物。他当时提到了《Na ...
“以古论今”昭示未来海平面上升远超预期 来自东京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海平面快速上升的研究表明,冰盖融化是造成海平面剧烈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并认为这种快速上升仍将持续。
2012/6/10 12:00:341
英Nature杂志自然要览 马铃薯基因组完成测序 “马铃薯基因组联合课题组”对一个纯合子双—单倍体“富利亚薯”无性系和一个杂合子双倍体无性系进行了测序。这将有助于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及应激能力为目标的基因改良工作。
2011/7/27 14:27:341
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令科学家犯愁。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病毒是非生命单位或者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形式。现在,《自然》的最新研究,让两者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了——一种新发现的噬菌体不仅基因组非常庞大、甚至超过了细菌,而且它们
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早已深入人心,但却难以被戒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饮酒一段时间后,人们会形成酒精依赖症,以致终身无法摆脱酒精带来的危害。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或许揭示了酒精依赖症产生的机制。研究指出,酒精的代谢产物能影响海马体中
来源:学术经纬我们都知道,肥胖不是什么好事。据估计,80%的肥胖症患者会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飙升。因此,如何控制脂肪生长,也就成了当下的一个研究热门话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来自瑞士的一支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