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真的很爱惜自己的信息:宇宙不喜欢创造新的信息,它也不喜欢销毁已有的信息。事实上,用“喜欢”这个词实在是太弱了。至少就我们目前所知——并且我们已经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去进行验证,我们发现宇宙中
来源:原理微信公众号1。恒星发出的光,蕴藏着许多关于它的秘密。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收集到的光,可以推断出许多的信息。颜色,揭示了恒星表面的温度,以及内部及其周围的元素。亮度,则与它的质量相关。对于许多恒星来说,亮度是会波动的,就像闪烁的烛光一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5日消息,2018年9月,太空技术取得了一项新的“突破”:一个特殊设计的瓶子使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喝香槟成为可能。正如报道中所详细描述的,这个瓶子包含两个腔体,一个用于盛放香槟,另一个则装有阀门,能利用香槟中的二氧化碳喷
原标题:31光年外或存在一个宜居星球:质量为地球的6.1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7月31日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刊文称,在一个距离我们31光年的M型红矮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一个宜居星球。这颗M型红矮星GJ357位于长蛇座,距离地球31光年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在宇宙的宏大图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结构:大量聚集的星系团星罗棋布,中间由等离子体和气体架起的桥梁,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宇宙之网。这些连接星系群落之间,编制巨大网络的连接通道,被形象地称作“纤维”(fila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31日电 (记者刘霞)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中国作家刘慈欣以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复杂的三体星系,并由此引出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史。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0日报道,天文学家最近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凌日行星勘测卫星”(TESS),在银河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的大约1/4是一种神秘的,科学家们还不了解其本质的所谓“暗物质”组成的,最近科学家脑洞大开,提出了一项新理论,暗物质的行为可能表现为一种极微小的高速粒子,可以像子弹那样穿透人体。事实上,这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花了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希望能观测到处于萌芽状态的行星,2018年,一个国际天文学团队发现在围绕一些年轻恒星旋转的原行星盘(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圆盘)中,存在特殊的间隙结构,这种结构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行星“猎手”——“凌日系外行星勘探卫星”(TESS,苔丝)最近发现了73光年外的3颗太阳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太阳系内没有此类行星,研究人员认为,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太空中真正需要什么?可能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移居到某个新的星球,我们才会知道!1975年,在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两组专家对将植物带到太空环境的目的产生了分歧,美国宇航局召集一支研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在过去十年间,关于宇宙膨胀率的两种最准确的测量值存在明显分歧。宇宙学家曾寄希望于一种独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令人迷惑的难题,结果这种方法反而增添了困惑。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
近日,天宫二号成功再入大气层,化身一道闪耀的流星完成最后的谢幕,与太空正式告别。告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从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到2016年中秋之夜启航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再到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30日消息,在宇宙星系之间存在巨大的空旷区域,跨越数百万光年,这些区域看上去似乎空无一物。但事实上,在这些区域内含有的物质成分甚至可能比星系区域还要更多。如果你在这里选取一个立方米的空间,那么其中含有的原子数量可能平均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一项被寄予厚望的新技术未能解决有关宇宙膨胀速度的争议——至少目前如此。最近几年来,关于宇宙膨胀速度的两种最准确的测量值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宇宙学家寄希望于一种独立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这种方法让他们更迷茫了。最新测
来源:环球科学本就扑朔迷离的哈勃常数之争,现在又有了新的答案。最近,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温迪·弗里德曼(WendyL。Freedman)领导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给出了一种测量哈勃常数的新方法——使用红巨星作为“标准烛光”,得出了新的哈勃常数
S0-2恒星最接近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图片来源:Nicolle R。 Fuller 来源:中国科学报 现在,研究人员在银河星系中心巨大黑洞的附近进行了最全面的广义相对论测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Andrea Ghez研究组在 ...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桑茜郭超凯)北京时间7月26日11时57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以下简称“长二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一箭三星”将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
来源:环球科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夏威夷Keck天文台对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的恒星S0-2进行了观测。这颗恒星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公转,周期是11.5年。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从S0-2到地球的光子的引力红移。引力红移是由广义相
文/李赓中国民营航天今天又前进了一小步。今天(7月26日)下午1点,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下称“SQX-1Y1”)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6日早间消息,据美国科技媒体TheVerge报道,美国东部时间周四下午6:01,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将“龙”飞船送入轨道。在发射之后,火箭的大部分降落在SpaceX位于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报酒泉7月25日电 (钱铃奇、朱霄雄、记者邹维荣)2019年7月25日13时0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发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将气球卫星和BP-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中国民营公司北
原标题:一箭双星,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入轨!澎湃新闻记者张静中国民营航天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并高精度入轨。7月25日13时00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遥一(SQX-1Y1)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印度的“月船2号”(Chandrayaan-2)任务目前正在前往月球的路上。该探测器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研制,是继月船1号之后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它的前方道路漫长:要到9月初,其月
来源:科技日报2015年12月17日,一颗名为“悟空”号的卫星,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悟空”飞往天际,不是闹天宫,而是肩负着中国科学家的重大使命:探测宇宙高能粒子。到2019年6月,“悟空”已完成全天区扫描7遍,探测并处理了66.5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3日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发现的一些证据表明,月球表面的水冰或比以前认为的多得多。 包括戴维·佩吉在内的3位研究人员对水星上的冰和月球上的阴影区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深入研究,得出 ...
星链计划首批卫星发射现场。图片来源:SpaceX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年5月24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往天上撒了一大把“星星”——星链(Starlink)计划的首批60颗卫星通过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6月28日,该公司发言人公开宣布,60颗卫星中已有45颗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印度的“月船2号”(Chandrayaan-2)任务目前正在前往月球的路上。该探测器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研制,是继月船1号之后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它的前方道路漫长:要到9月初,其月
自阿姆斯特朗走出“人类的一大步”后,地球人的登月史上并未增添足够辉煌的新篇章。随着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任务在1972年落幕,宇航员与月球的缘分更是被暂时尘封。近日,随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调庆祝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多个国家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报道,美国意图在本世纪30年代载人登陆火星,而为了应对宇航员在未来深空旅程中的营养缺失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努力尝试在太空种植各种植物,目前瞄准的目标是——辣椒。如顺利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黑洞是宇宙范围内的毁灭引擎,但它也可以“带来生命”!一项关于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研究表明,当黑洞疯狂吞噬宇宙物质时,释放的辐射可产生生物分子的构建模块,甚至还能提供光合作用的动力。研究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文明能存在多久?如果想继续繁盛几十亿年,人类就需要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包括太阳的死亡到物质的衰变。谈论遥远的未来真的有意义吗?如果我们连下个月什么时候会下雨都不能预测,那么预测几十亿年后会发生什么似乎是更不
来源:央广军事 据央广军事7月20日报道称,北京时间7月19日21时06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文内图片均来自央广军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师汪赛进介绍说,与天宫一 ...
中新网7月22日电据外媒报道,印度最新的探月任务“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于22日下午从印度安得拉邦Sriharikota的SatishDhawan太空中心顺利发射。报道称,“月船2号”将飞行两个月,然后在距月球表面62英里(100公里)的圆形
7月21日消息,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这一发现也创造了历史。大部分引力波来自黑洞合并形成,少数则由中子星合并形成。为了侦测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不得不建造超巨型的L
原标题:“下个登月者可能说中文”中国在2020年的后续探月任务仍将以机器探索为主要方向。到2030年以后,机器人技术足够成熟,可以支持对月球基地进行升级使之宜居钱童心夜空中最亮的星,也比不过月亮。中国盛唐诗人李白曾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月球一直在“嘲笑着”科学界最优秀的头脑,对行星科学家埃里克·阿斯普豪格(ErikAsphaug)来说,他已经“受够了”。在阿斯普豪格出生三年前的1959年10月7日,苏联的“
来源:中科院之声恒星形成与分子谱线我们都在晴朗的夜空中看过星星。过去我们以为它们永远在那里,一成不变,所以叫它们恒星。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生有灭。星星也不例外,它也有自己的形成期、青壮年期和衰老期。青壮年期的恒星就像太阳一样,是一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有一天夜晚(应该很晚了),在床上扣手机的我,竟然听到了远方传来了“托马斯”小火车的鸣笛声,是那样的悠扬、婉转、尖锐、雄浑。抑扬顿挫,结果就更睡不着了。不对,等一下。鸣笛音调貌似在变,音调先是变高,后来随着远去,音调又变低了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再算算,人类最后一次登月也是47年前了。许多科学家都在心心念念这件事情,他们认为,是时候重新回到月球,续写50年前的故事了。那么,不久的将来人类与月球的故事将怎样继
来源:带你去看耿耿星河微信公众号 作者:孟治国王善钦平劲松1969年7月21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释放到月球的登陆舱上走向月球,然后他说了一句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到197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Aldrin)离开“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足迹。在1969-1972年间,NASA成功执行6次登月任务,不仅让
月球 阿波罗2019/7/20 17:00:170
来源: DeepTech深科技“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从月球表面传回,宣布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那是1969年7月20日20:17:43,距离今天正好过去了50年。在这
阿波罗 登月2019/7/20 17:00:175
作者:周超臣整整50年了,距离人类首次登上月球。首次登月1969年7月16日上午,“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载着三名宇航员——指挥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rong)、登月舱驾驶员巴兹
中新网7月20日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19日发布消息表示,“龙”(Dragon)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发射任务将不早于7月24日进行。当地时间2018年6月29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阿波罗登月50周年:年轻一代月球科学家将改变未来月球研究澎湃新闻见习记者陈凌瑶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迈出人类历史性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探月热潮的到来。进入21世纪,人类第二次探月热潮兴起,除了原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50年前的今天,美东时间7月20日13时17分39秒,无数人聚集在电视机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这是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第5天,自发射起,它已经飞行了100个小时12分钟。在一天前进入环月球轨道之后,此时的阿波罗飞船正在第1
中新网7月20日电(刘丹忆)“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着陆。”1969年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点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到40万公里外的飞行控制中心。7个小时后,阿姆斯特朗离开月球着陆器,将左脚小心
张保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时间7月19日21时06分,一道璀璨的光轨划过南太平洋天际,遨游太空近3年的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预定时间内返回地球,在耀眼的光芒中完美谢幕,一如1年多前的天宫一号,那作别的场景瑰丽绚烂。当我们仰望苍穹,再次回首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喻菲)在天上种粮种菜、观测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炸、打造太空最精准的钟……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帮助科学家实现了诸多意义重大的科学实验,在它完成使命后,于北京时间19日晚受控再入大气层,化作夜空中的点点流星。怀着深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题:天宫二号如期“回家”六大精彩瞬间难忘新华社记者李国利、喻菲、张瑞杰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总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设计在轨寿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0日上午消息,谷歌发布视频涂鸦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在视频介绍中,谷歌写道,50年前,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11号任务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和想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人类登陆到月球表面,并将宇航员安全带回地球。此次的的视频涂鸦
新浪科技讯7月20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我告诉你,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整整50年了,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那样不可思议的壮举竟然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但这就是事实——2019年7月20日,世界迎来人类首次载人登月50周年的纪念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年前的今天,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成功降落在月球,迈出了人类登陆月球的第一步。“That‘sonesmallstepforman,onegiantleapformankin
原标题:[再见,天宫二号]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空间实验室任务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北京时间2019年7月19日晚间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
相关新闻:欢迎回家,天宫二号;不说再见,只待未来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19日晚间消息,马斯克在微博上转发了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再入大气层的消息,并对中国航天领域的进步表示敬意。马斯克在推文中说:“这是个好事。另,中国在空间领域有了惊人的进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彭博新闻社网站7月18日发表文章称,在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他的一小步50年后,把人类重新置于月球上的竞赛再次出现——而下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可能会用中文向地球发出问候。文章介绍,当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7月20日着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撰文|庞之浩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神舟传媒公司首席科学传播顾问,卫星应用产业协会首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团队组成员专题策划:纪念人类登月50年:致敬永不灭的探索精神2019年7月20日是人类首次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北京时间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201
来源:科学大院2019年7月19日,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已完成全部使命,将离开工作1036天的轨道,再入大气层。同其他航天器一般,天宫二号在天空绚烂绽放之后,将陨落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回归地球怀抱。Ta带“谁”进入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试验,计划于本周五,即7月19日,将择机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预计将有少量未燃烧尽的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区域。临别之际,就让我们共同回忆天宫二号的飞天之旅,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