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新年伊始,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互拍图像经“鹊桥”中继星传回,两面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辉映。传回的图片显示,嫦娥四号巡视器“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了两道清晰的车
来源:科技日报尽管科学家仍在苦苦探求如何保护宇航员不受太空辐射伤害,如何减少太空零重力对他们身体造成的影响,但在近日于伦敦举行的会议上,宇航员面临的社会和心理障碍也成为专家们探讨的焦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近日报道,与会太空专家警告说,
来源:科技日报 但是“霍金称外星人早已不是肉体凡胎”的说法却源自部分媒体对霍金本人本意的误解或扭曲。这个说法起源于2010年,一些媒体声称霍金认为外星人可能已经进化成“能量体”了。 纯“能量体”这种科幻小说内的情节并不符合霍金对生命的看法,在霍金官网内有一篇写于1996年题为 ...
来源:科技日报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一声轰鸣,在地球上几近消失的华南虎DNA(脱氧核糖核酸)被存储在特制容器中向太空飞去。与华南虎DNA干粉同行的,还有金丝猴、天行长臂猿、蕙兰、水稻、大豆、三七、蒲公英等动植物的基因样本。据报道,此前不久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经过数十年的计算,科学家最新计算出土星精确的一天——10小时33分38秒。土星独特磁场和无陆地标志的表面,长期以来一直阻碍着科学家精确测量其自转速率。但是基于卡西尼号探测器的观测数据,他们现
研究人员表示,旋转黑洞可以用作超空间旅行的门户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以黑洞为门户、前往另一个维度、时空或宇宙是科幻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场景之一。而这种幻想也许比我们之前预想的更接近现实。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
超级月亮撞上月全食,为什么叫“超级血狼月”科普之家就像超级月亮一样,一些人提出的一个说法或词语,经常会成科学传播中使用的词语。据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晚,美洲、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迎来了2019年唯一的月全食,NASA甚至将其命名“超级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桑茜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21日13时42分,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遥六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据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介绍,目前该火箭已连续六次实现准时发射、高精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土星的光环是这颗气态巨行星最显眼的特征,但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土星光环的年龄可能和恐龙的时代差不多,甚至有可能其产生的时间要比恐龙时代更晚。关于土星光环的年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充满争
来源:科技日报月球探索的前景正变得明亮起来。与此同时,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计划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被认为已在逐步推进。尽管航天机构通常都不会预告这一时间表——部分原因在于月球驻人基地的目标很可能会超过预算周期,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需
来源:中国科技网在国新办1月14日举行的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此次任务中,中美双方开展了积极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美国月球观测卫星(LRO)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观测。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1月20日电(记者刘霞)据美国太空网日前报道,2017年,雪茄形状的“奥陌陌”闯入太阳系,成为科学家发现的首个星际访客,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尽管它是小行星、彗星还是外星飞船还是个未知数,但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类似“奥
文/宋兴国在笔者走访商业航天企业的过程中,或戏谑或严肃,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到了一个词,“太空房地产”。随着这些年来,楼市的几番波动,房地产这个词已逐渐被“妖魔化”,相应的,“太空房地产”也是如此。笔者一开始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也以为这是一个“贬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在国新办1月14日举行的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此次任务中,中美双方开展了积极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美国月球观测卫星(LRO)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
2018年,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展开了各自的卫星和火箭产品的验证。尤其是卫星产品,2019年将从产品验证进入产品迭代阶段,而到2020年开始,迭代后的产品将进入量产阶段,卫星发射的市场需求将迎来首次爆发。因此,能否依靠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打动下游
新华社华盛顿1月18日电美国航天局18日发布公报表示,正就嫦娥四号任务与中方展开合作,预计将于31日利用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对嫦娥四号着陆点进行成像。美航天局说,过去一个月,其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讨论了对嫦娥四号着陆时掀起烟尘的迹象进行观测的
新华社东京1月18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8日上午成功发射艾普斯龙4号固体燃料火箭,将7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一颗可制造流星的卫星,预计明年春天可首次上演“人造流星雨”。东京时间18日9时50分(北京时间8时5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北京时间2019年1月21日中午,一场月全食即将在地球上演。来自中国的嫦娥三号也即将迎来第十次月食的考验。经常在地球上围观月食的你,有没有想过,月球探测器眼中的月食会是怎样的情景?月食的到来又会给月面工作
由于地磁北极移动速度超出预期,世界地磁模型定于1月30日紧急更新,以确保出入北极圈附近的船只、飞机和潜艇导航无误。不少人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地磁北极的位置却在缓慢移动。大约100年前,地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部海岸附近,如今已移至北冰洋中,正向
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之前,未来会怎么样呢?最新的研究显示,宇宙很可能像目前这样永远持续下去,但也有可能在连构成物质的原子都分裂之后走向终结。不过,即使宇宙四分五裂并走向终结,也是1400亿年以后的事情,人类的生存似乎不会马上受到威胁。详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回到宇宙最初时刻,一切事物都是热的、稠密的,处于完美平衡状态。那时不存在我们所理解的粒子,更不用说是任何恒星,以及现今太空中的真空。整个太空充满着均匀、无形、压缩物质。之后单调的稳定性变得不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四号任务搭载的生物科普载荷试验已结束,从拍摄图片观察,棉花的种子有发芽的迹象。目前,巡视器已进入月夜休眠状态,搭载的科普试验生物将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慢慢分解,不会对月球环境造成影响。(央视
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人类、所有生命乃至我们所处的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吗?或者说,我们就像《黑客帝国》中所描述的那样,只是其他开发者创建的虚拟系统的一部分?对这个看似离奇的猜想,一些物理学家认为,他们或许有办法通过观
遨游太空的“旅行者1 号 ” 图片来源:JPL Caltech/NASA 来源:中国科学报 自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Vera Rubin通过旋转曲线第一次提供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来,在过去的40年间,天文学观测为暗物质的存在积累了丰富证据。然而,暗物质的本质仍晦暗不明,不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7日早间消息,据彭博社报道,SpaceX宣布将星际飞船(Starship)的测试地从洛杉矶港转移到该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测试场。而马斯克在给媒体的回应中称,这一消息不准确,目前只有星际飞船原型机制造是在德克萨斯的
来源:科技日报 天文学界出现了一位新晋“网红”——快速射电暴(FRB)。 近日,加拿大科学团队在《自然》官网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表示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射电望远镜在2018年夏季预调试阶段探测到了13个快速射电暴信号,其中有一例为迄今较为罕见的连续重复快速射电暴。 ...
[环球网科技记者樊俊卿]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JAXA)官方宣布,该机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二号”(はやぶさ2)计划将于2月18日开始降落在其空间旅行的目的地小行星1999JU3“龙宫”(りゅうぐう)表面,并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索任务。资料显示,
龙宫 小行星2019/1/17 11:00:061
【环球网科技记者樊俊卿】据外媒报道,美国研究团队宣布,该团队已成功研制出一款以蒸汽为动力的航天器,该航天器可以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资源作为燃料,制造蒸汽推进航天器进行星际旅行。通过研究人员正式公开的资料显示,这款蒸汽动力设备只有家用的微波炉大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探测到第三颗系外行星,测量结果显示,它是一颗密集、气态“亚海王星”,体积是地球的3倍。近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科学家宣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不久前,一只飞进宇宙的“小蜜蜂”——“天极”望远镜,完成了自己的重要使命——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这一成果于2019年1月1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Astronomy)
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宇宙的最终结局将会是什么?尽管没有人能够亲眼见证那一刻,但物理学家通过对宇宙的观测,给出了三种经典假说:大挤压、大冻结,以及两者的临界状态。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当物理学家发现,暗能量可能才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太空网14日报道,一份新报告称,尽管其中一个仪器最近出现故障,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老当益壮”,至少还可以继续服役到2025年,甚至更久。 哈勃望远镜负责人托马斯·布朗近日在 ...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据透露,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日前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科学家们希望能在未来的100天在月球背面种植土豆。据悉,除了辐射监测和矿物学实验外,嫦娥四号还携带了土豆种子,蚕卵和拟南芥种子等,据悉与甘蓝和芥菜有关的植物常常被生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对超大质量黑洞变得如此巨大产生了新的认识,发现黑洞会残忍地吞噬恒星,目前首次探测到“恒星吞噬事件”。2017年2月,“超新星全空自动勘测调查”发现了恒星吞噬事件,将其命名为“AT20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吴艳华还谈到嫦娥四号的投入问题。他说,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产品,经过论证,按照月球背面探测的新目标实施这次任务,“花的钱不多,形象地说,可能跟我们修1公里的地铁也差不多。”1月14日,国新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
导语:SpaceX上周五宣布裁员,美国财经媒体CNBC本周公布更多相关细节。知情人士称,此次裁员是在整个公司内进行的,没有针对单个团队或是地区,并且一部分人是通过邮件才知道裁员情况。而根据SpaceX1月11日向加州提交的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
今天,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了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作为样
来源:科技日报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利用最新的热核等离子体抑制装置,初步实验证实了制造等离子火箭发动机的可能性。其工作原理是基于一种加速等离子体流动的新方法,该方法与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特别排列有关,由于转动方向不同,等离子体或停滞或加速,从而产生推力。该装置可用 ...
1月11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五战五捷,连战连捷”的成绩。《面对面》记者专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听他讲述圆满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嫦娥四号和地球间的“鹊桥”——中继星
来源:科技日报据国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后,截至1月10日,由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着陆器上由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和巡视器上由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开机测试。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总体指挥徐
中新网1月14日消息,在嫦娥四号工程方面,总共投入是多少?对此,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经过论证,按照月球背面探测的新目标实施这次任务,花的钱不多,形象地说,可能跟修一公里的地铁也差不多。1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颗巨大的超地球行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可能潜在孕育着原始生命形式。“巴纳德b(GJ699b)”是近期发现环绕巴纳德恒星运行的一颗超地球行星,巴纳德恒星是距离地球第二
澎湃新闻记者虞涵棋2019年1月14日下午3时,国新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探月工
[环球网科技记者樊俊卿]据新华社报道,10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权威信息称,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以来,由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器上由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和巡视器上由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
在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吴艳
来源:央视新闻1月14日消息,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五号任务后,中国探月工程还将完成三项任务: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将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和综合探测等实验。探月工程后续还将论证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4日早间消息,据英国BBC报道,英国工程师已经完成量子卫星建造工作,它会成为第一颗完全由软件定义的(software-defined)可编程卫星。一般来说,卫星如果要完成特殊任务,需要在地面上配置完成再发射,而且发射
来源:科学大院随着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冯卡门环形山中低调着陆,中国新的一次月球勘探任务正式开始了。和嫦娥三号任务一样,嫦娥四号上也搭载了“玉兔妹妹”月球车在内的许多科研载荷。但大家未必听说过,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还搭载了一个由重庆大学研制、非常
LSST效果图图片来源:LSST官网 宇宙中藏着某种神秘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仅能通过它施加给宇宙万物的引力,得知它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暗物质对于解释恒星在星系中的运动以及人类观测到的其他宇宙现象必不可少,或许是很多宇宙事件的“幕后黑手”。 从上世纪80年代 ...
近日,天文学家第二次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重复快速射电暴,这条消息引发诸多猜测。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副执行主任史蒂文·廷盖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几乎不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廷盖说,快速射电暴大多只出现一次,这意味着产生快速射电暴的源 ...
天马望远镜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嫦娥”月背安新家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1月3日顺利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域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工程任务圆满成功后,嫦娥四号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 ...
来源: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作者:蓝胖子feeling编辑:Yuki2019年伊始,天文学家们破获了一起有特殊意义的“宇宙血案”,他们从2014年的“陈年案卷”中发现了新线索,进一步揭示了一个曾经生吞恒星的凶手——超大质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4日消息,天文学家已经接收到多个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当这些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radiobursts,简称FRB)的信号到达地球的望远镜时,会呈现出持续几毫秒的明亮爆发,然后就消失无踪。过去十年来,天文学家
记者今天上午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今晨8点,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状态稳定,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还完成了环拍,传回了世界首张月球背面全景图。这张由“嫦娥四号”着陆器拍摄的着陆区全景图展示了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昨晚和今晨,天文学家发现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的消息,突然迅速传播开来,有人心情激荡,有人有些恐惧:这种重复发生的“宇宙讯号”,是否是外星生命“人为”发来的信号?而对比此前第一次观测到的重复快速射电暴与地球的距离,人们甚至发
来源:报人刘亚东今天,一个有关天文学的的传闻又上热搜了。这是源自于英国《自然》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天文学论文,描述了迄今记录到的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FRB);在《自然》同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介绍了包括这次重复快速射电暴在内的13个最新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还记得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踏上月面之后,着陆器的地形地貌相机和月球车玉兔的全景相机的两器互拍么?午休之后的玉兔二号于1月10日被唤醒。11日,时隔5年,我们再次看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历史性的两器互拍!据新华社报道,
11日下午,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工作正常,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探月工程
在月背闪耀!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互拍影像传回,祝贺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文字:陈芳、胡喆,图片:庞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