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汤佩兰、叶水送、陈晓雪责编|李珊珊6月11日起,北京市丰台区连续出现本土传播确诊病例,且其中多例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到6月13日,北京新发地市场已有45人咽拭子阳性,检测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当日,北京市丰台区启动战时机制
来源:学术经纬近日,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的一支科研团队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展示了一组惊人的大脑图像。这些图像描绘了小鼠在一生的不同年龄段,整个大脑中50亿个神经细胞连接点的细节。科学家们相信,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结合多项技术研究巨型病毒如何释放它们的DNA,渗透并感染细胞组织。巨型病毒是指比普遍感冒病毒体型大10倍以上的病毒,它们会渗透到细胞中,通过一种叫做“星门(stargate)”的
来源:端端酱撰文 | 李一樱责编 | 朱力远正当人们的心情随着新冠疫苗的进展与挫折而跌宕起伏时,不妨看看另一种更加烈性的传染病埃博拉疫苗的历史。传染病无国界,但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却因暴发时间、影响范围和
来源:学术经纬童话故事中,睡美人沉睡100年,时间停滞,容颜不老;科幻电影中,宇航员在漫长的星际旅行时,静静躺在休眠舱里,穿越浩瀚太空。尽管这些是人们幻想中的情形,根据科学家们最新的一组发现,按下“生命暂停键”的想法离现实或许没有那么遥远。
来源:科技日报 6月13日,北京召开疫情防控第114场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针对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的新疫情,北京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日对这个市场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从业人员中有45人咽拭子阳性。 那么,咽拭子阳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咽拭子阳性与新冠肺 ...
来源:奇点网阿司匹林的防癌技能,终于又迎来重磅临床证据。昨天,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JohnBurn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携带遗传性突变的肠癌高危人群,连续服用2年以上阿司匹林,能把肠癌的发病率降低50%;更厉害的是
柳叶刀 癌症2020/6/16 13:01:310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研究人员在体外诱导未分化人类干细胞分化成为类皮肤样结构。植入小鼠体内后,这些类皮肤结构能够产生毛发——充分突显了再生疗法的临床潜力。从成年小鼠皮肤中分离出的干细胞首次诱导分化形成毛囊时[1],原美国脱口秀节目《今夜
来源:学术经纬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蕴藏着生命之初的诸多奥秘。而技术与伦理上的种种限制,让这一过程犹如“黑匣子”,我们对此的直观了解极为有限。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论文中,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Hubrecht研究所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10日报道,研究显示,英国至少3/4的新冠肺炎病例是源自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病毒毒株,而源自中国的病毒毒株只引发了全英国0.08%的病例。 来自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从16500名新冠病毒阳性的英国人身上提取了样本,对这些样本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 ...
来源:光明日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获悉,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全力组织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相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主讲嘉宾:王林发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大家都在问,类似SARS、新冠病毒事件,是偶发的还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英国《柳叶刀》杂志日前发表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和冯子健教授团队的卫生政策文章。文章从中国当前的应对经验角度出发,描述了中国的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具体措施,表明中国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基本阻
来源:学术经纬日前,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一项抗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的研发新进展。中国科研团队开发的一款名为BBIBP-CorV的灭活疫苗,目前已在包括猕猴在内的多项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安全、有效。这项工作由北京生物制品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6月9日电 (记者刘霞)众所周知,疫苗需冷藏保存,一般在2到8摄氏度是安全的,在其他温度下,疫苗中包含的蛋白质会解体,导致疫苗失去活性,全球数百万儿童也因此错过接种疫苗,但现在这一情况有望成为历史。据物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利用皮肤细胞培育出功能齐全的微型人类肝脏,并首次移植到老鼠体内,这为未来器官移植带来了希望。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将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干细胞,然后诱导这些干细胞形成肝脏细胞
来源:学术经纬进入夏季,你有没有觉得胃口变差、食欲降低?不要紧,最近一群科学家刚好发现,有一种脑细胞能够促进食欲。专门刺激小鼠脑中的这种细胞后,它们很快胃口大开,食量大增,成了吃嘛嘛香的“孤独美食家”。带来这项研究的是英国华威大学(Univ
我们都知道,性染色体为XX和XY的胚胎会分别发育成女性和男性,拥有各自的性腺。但科学家发现,对于一些“性别发育异常”的患者,常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却可能导致个体性腺发育异常——性染色体为XX的婴儿,也能长出睾丸组织……长出睾丸组织的女婴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你可能时不时会有一些感觉非常真实的经历,比如尿液飘过的难闻气味,或者有虫子爬上你的手臂……然而,身边的人却没有和你一样的感觉,这似乎很不可思议。事实上,你正在经历的其实是某种幻觉。产生幻觉的人通常会看到、听到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 | 李晨阳 徐竞然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祥喜团队参与的新冠病毒疫苗联合攻关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王祥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承担了
来源:科普中国“全球第二波疫情正在发展,而且反弹力度已经超过第一波。”6月7日,张文宏医生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最新判断。他强调,中国的防控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很多国家疫情高峰不知啥时候到来”张文宏表示,经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关键组成部分可由相同原料制成。这表明,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生物或许并非由纯RNA或DNA组成,而由这两者混合而成。 DNA和 ...
来源:科普中国6月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3例,上海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9例,解除医学观察的
来源:学术经纬基因编辑领域的顶尖学者、Broad研究所的刘如谦(DavidLiu)教授与哈佛医学院专注于耳鼻喉科研究的JeffreyHolt教授合作,近日在《科学》子刊发表一项新成果,为众多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一种潜在治疗策略。他们利用新颖的
来源:奇点网 昨天,由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澳门科技大学张康,电子科技大学杨正林,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关于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1]。 他们在分析了多个地区17368人血清中新冠病毒的抗体情况之后发现,与医院有直接接触 ...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陆成宽 6月5日,记者从中科院微生物所获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该所抗疫科技攻关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申请,I期临床试验将在健康人体内进行安全和剂量测试,这也是全球首个已经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冠肺炎治 ...
来源:奇点网 轻断食的概念现在真的很火,大家都知道它不仅能够减肥,改善代谢功能,还可能是个延长寿命的“绝招”。至于该怎么“断”,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同的方案。 虽然从外在观察到了变化,但这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很多研究人员都在寻找背后的机制,希望从分子层面解释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能够 ...
来源|DeepTech深科技作者|孙滔寇建超一项于5月22日发表在《柳叶刀》的氯喹类药物抗新冠研究遭到了质疑。这是一项基于对医疗记录的回顾性分析,而并非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由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数据分析公司Surgisphere、犹他大学和
来源:光明日报大脑累了怎么办?能不能像手机那样充电?这听起来像是异想天开,但认知神经科学却正在一本正经地探讨这个想法的可行性,给大脑“充电”的经颅电刺激技术正在研究界崭露头角。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经颅电刺激通过外置电源和放置在头皮表面的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6月3日电(记者张梦然)科学家们在“类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项重大挑战: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的皮肤“类器官”,在其培养4—5个月后,成功形成了多层皮肤组织,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元回路。这项成果发表在3日的英国《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合肥6月4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薛天课题组,首次描述了介导夜间异常光诱发抑郁样表型的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证明了是夜间不正常光线而不是节律或睡眠的紊乱造成抑郁样行为,并且发现 ...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临睡前打开手机“刷刷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要留神了:长此以往可能有患抑郁的风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薛天与合肥学院教授赵欢带领的合作团队在6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指出,长时间的夜间蓝光照射,会通过小鼠大脑特定的 ...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已经造成了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各类治疗方案,而疫苗则被寄予彻底终结疫情的厚望。疫苗究竟是如何研制的?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就先得了解,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体自身的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日发表一项生物技术研究,一个美国研究团队称,首次在实验室内成功将人类细胞可控、可逆地变成透明。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的独特生物光子工具,并极大推进人类对多种生物系统的透彻 ...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Children’sHospital)主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带来了利用干细胞制造人类皮肤的重要进展。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iPSC)培养出的皮肤类器官
来源:科技日报2003年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彼时,非典疫情正在肆虐,当天,从外地乘飞机到达杭州的3名乘客被确诊为非典患者,浙江首次报告出现确诊病例。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火速赶到病房,和在场专家研判
来源:学术经纬癌症,往往令人闻之色变。而比癌细胞更可怕的,是转移的癌细胞。它们逃出原来的组织,扩散到新的位置继续生长。从统计数字来看,癌症的致命,超过90%归因于癌症的转移。那癌症为什么会转移呢?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怀疑,是不是癌细胞内部发
来源:奇点网肠道是人体微生物最多的部位,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很多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肠道炎症和代谢疾病,而过去的研究发现,典型的代谢疾病,肥胖,除了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肠道屏障也有受损表现,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微生物从肠道中“逃逸”。它
来源:医学新视点尽管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即常说的脂肪肝)通常与肥胖有关,但非肥胖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也越来越常见。《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近期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通过对24个国家或地区的93项研究、共覆盖1057.6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时间以来,由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记忆的形成与寻回过程一直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不过科学家认为,他们如今已经弄清了人类是如何学习、并将这些瞬间存储在自己的“记忆银行”中的。据伯明翰大学的一支研究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北京科技报编辑/冯晓红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撰文/赖天莹(医疗健康组)近日,一项被誉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刊发于全球肿瘤学顶尖杂志。三阴性乳腺癌有何特殊?迄今取得了哪些成果?采访专家:张京雪(北京市和平
来源:科技日报新华社讯(记者岳东兴白旭)南澳大利亚大学5月26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会让乳腺癌更快恶化,以这种蛋白质为靶点也许能开发乳腺癌新疗法。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Creld2的蛋白质与几类高侵袭性乳腺癌密切相关,这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嵌合体(chimera)一般是指由两组不同DNA组成的生物。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体胚胎中含有高达4%的人类细胞,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嵌合体中含有人类细胞数量最多的。令人惊讶的是
来源:学术经纬临睡前,你通常做些什么?如果总是长时间看电视或是盯着电脑、手机,那么下面这项刚刚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论文或许会给你一些健康提醒。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薛天教授与合肥学院的赵欢博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发现,增加夜间的
来源:学术经纬你肯定知道运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长期坚持锻炼,可以增强免疫和认知、改善心血管功能,至于促进代谢、帮助减肥就更不用说了。但除了长期见效的变化外,运动对代谢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改变还有着很多立竿见影的效果。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
文章来源:奇点网生命在于运动。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例如能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认知能力以及调节身体代谢水平等[1]。除了上述好处之外,急性运动测试之后,检测身体的各项指标,还可以发现一些隐匿在我们身上的疾病[2,3]。不过,对于
文章来源:原理公众号想象一幅美好的场景,你正躺在海滩上,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海风轻抚脸颊,粗糙的沙粒摩擦着皮肤,然后你拿了一颗薄荷糖含在嘴里,感到一阵清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感觉,虽然我们感受起来似乎截然不同,但它们都与我们的躯体感觉有关
文章来源:尹哥说基因01疫情期间,中医、西医分别做了什么?在此次疫情的早中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使用得当,都能对防治新冠病毒起作用。中医本身其实是让我们去做一些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力,尤其是去跟痰做斗争,而痰住的是肺,所以中医特别注重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害怕感染新冠?医生用八大招数将你安全送回家。撰文|张致琦(布朗大学附属罗德岛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近期,东北地区的疫情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主讲嘉宾:祈海清华大学终身教授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每个人每天不可避免地听到新冠病毒相关新闻,不论是做科研还是不做科研,大家都好奇疫情到底什么时候
来源:学术经纬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癌症研究的最新论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领衔的一支科研团队发现,在人类的肿瘤里,存在许多细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细菌看
科学 微生物2020/5/29 10:00:572
来源:奇点网最近基因圈也流行跨界。前几天,科学家发现强力致癌基因ALK竟然还负责掌管人类的体重。今天,洛克菲勒大学SohailF。Tavazoie团队,又有了让人意外的发现[1]: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最强的APOE4基因可能会抑制黑色素瘤的转
基因型 癌症2020/5/28 23:00:390
来源:学术经纬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最新一期如约上线,登上封面的主题是“基因组聚集数据库(gnomAD)”。这份由多国研究者联合发展起来的公开目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库,汇集了超过14万人的基因组测序或外显子组测序
来源:学术经纬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加速预览”(acceleratedpreview)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中和抗体的重要研究论文。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支科研团队从新冠疾病的康复者体内找到了两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新冠中和抗体,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痴呆症。根据最新的研究,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看电视的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每天早上,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蔡立慧(Li-HueiTsai)都会在
来源:赛先生撰文 |减 缪    责编 |李珊珊切去腺病毒基因组里的E1区和E3区,让它没法自我复制;然后拿新冠病毒的S蛋白编码基因段填上E1区的空缺,重组出个新结构;最
最新公告产生轰动效应疫苗专家认为前景可期本报记者 赵觉珵自从22日陈薇院士等多位专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的论文后,连日来有关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最新成果引发高度关注。25日上午,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科学加新媒体编辑/陈炫之撰文/宋梦冯晓红(医疗健康组)审稿/采访专家:魏伟(国际基础与临床药理学联合会临床药理学分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特朗普多次“疯狂带货”的羟氯喹成为美国新晋网红
来源:科普中国5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内蒙古5例,上海1例,福建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9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1
原标题: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新冠疫苗效力的初步迹象可望在秋季出现 路透社5月24日消息,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负责人告诉瑞士报纸,新冠病毒疫苗效力的最早迹象可能出现在秋季,而此后距离普及使用仍有很长一段路。 “不幸的是,我们确实不知道哪种疫苗会有效,甚至不知道它究竟会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