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经纬日前,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疾病诊断的最新论文。由华人科学家主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AI)工具,可以根据胸部的CT影像,准确做出新冠肺炎的诊断。本论文由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联
来源:科学大院如今,“疾病筛查”正在我国逐步推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筛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问题,尽早治疗,降低疾病带来的不良后果。不过,对于筛查的结果,你知道要如何看待吗?比如,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及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我国仅在2015
据中国国际电视台官方微博,4月23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时表示:“或许到9月,我们能有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新冠)疫苗,如果疫情再次大规模爆发,仍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临床试验的疫苗可以用于特殊群体,例如医疗人员
出品:新浪探索《科学好故事》第四期编译:任天新冠肺炎何时休?这是很多人最想知道的事,也是现在全人类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新冠病毒以空前的规模和残酷性来袭,蔓延速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全球都笼罩在新冠阴影下的今天,医疗工作者们在不知疲倦地与时
原标题:世卫组织最新报告:目前所有已知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非人为操纵或由实验室合成[环球网报道记者张晓雅]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23日发布每日新冠疫情最新报告,文中再度强调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报告称,目前所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动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当面临某个决策时,大脑会在快速交替的脑电波周期中对各种选项进行权衡。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经常会面临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这不仅仅包括吃什么、穿什么,或者怎样度过周末,还包括应该用哪只手拿笔,以及是否要改变
迷宫 弗兰克2020/4/23 13:00:331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昨日以“提前公开”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重要论文。一支大规模跨国团队在浩瀚的数据库中“挨个排查”,找到了三类最有可能受新冠病毒直接攻击的细胞类型,还发现了它入侵人体细胞的又一狡猾之处。研究作者
来源:学术经纬特殊时期,很多人宅在家里的时间都变长了。你在家里做些什么休闲活动呢?如果选项里有“看电视”,那么下面介绍的这项研究你得注意看了。《自然》旗下的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今天发表了一篇最新论文,科学家们利用
来源:学术经纬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重启社会经济、恢复人们日常生活提到日程上来,针对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的血清学检测(serologicaltest)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种检测能够帮助发现曾经受过新冠病毒感染的人
新华社日内瓦4月21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21日表示,当前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些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谬论和阴谋论。世卫组织认为,就现有证据来看,这一病毒起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人为制造。 世卫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例行记者会上说,该组织 ...
来源:DeepTech深科技作者:孙滔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临床医学水平高,统计学人才充裕,患者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软硬件条件更是领先于大部分国家,但“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理念”。——赵文乐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中国遇挫。美国临床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饱餐一顿之后为什么会感到“吃饱”甚至“吃撑”?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的实验揭示了导致饱腹感的大脑机制,这一过程涉及由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人类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神经回路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主讲嘉宾:侯金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最近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作为一个热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新冠病毒可以引起各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北京科技报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聂淑芳撰文/赵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互联网药师集团“药事网”创始人)“退烧神药”安乃近因其频发严重副作用,一直以来备受争议。近日,国家药监局宣布安乃近正式退出历史舞
文章来自公众号:酷炫脑作者:JariRoomer在娱乐方式如此多样化和便捷的今天,我们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浏览社交媒体、刷剧和玩电子游戏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感到一分钟的无聊,就会拿起手机来分散注意力,或者是拿起高糖、高脂肪的小零食来
来源:学术经纬面对新冠病毒病(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全世界人民团结在家,迫切等待着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早日问世。在许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富有潜力的候选疗法正从实验室走入临床试验。在实验室基础研究和医院临床试验之间,合
来源:奇点网夏天又快到了,保温杯里又该装上冰阔乐了。不过疫情期间,宅在家了那么久,身上肥肉见长,可乐还是喝无糖的吧。但这无糖可乐,气也够足,甜味也有,喝下去却总觉得缺点啥,跟普通可乐还是不一样,没内味。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Hwei-EeTa
武汉市中心医院两位医生—易凡、胡卫锋,也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终于被抢救了回来。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他们现在却皮肤发黑,让人心疼。为何会导致脸部变黑呢?“对于重症患者而言,与新冠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过程,
来源:科学媒介中心彭涛  编译4月14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表示,为了防止COVID-19季节性暴发使美国医疗体系不堪重负,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可能需要持续到2022年。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人们对有效的疫苗更
来源:果壳在热播网剧《我是余欢水》中,郭京飞扮演的男主角余欢水,是一个活得窝囊憋屈的中年男人,不仅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在工作中也处处低三下四。然而卑微并没有换来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公司里的业绩也垫底,妻子也与他离婚。更悲催的是,他查出了胰腺癌。
来源:奇点网在20多年的人生中,奇点糕总在问自己:人为什么会长肉?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吃得多,动得少。不过也有人比较特殊,他们吃掉的东西没有按照正常比例被吸收,很多营养成分流失了。那么这是谁的锅呢?是肠道微生物。这个答案好像并不令人感到惊
自然 微生物2020/4/20 10:00:187
4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医疗专家就新冠疫情开展对话,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传染病医生不经常出来就说明国家很太平。 ...
法国科学界人士近日纷纷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并非人工制造,质疑和反对法国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蒙塔尼耶的有关言论。法国《巴黎人报》17日发表题为《为什么蒙塔尼耶的理论不可靠》的文章指出,蒙塔尼耶近日提出的“新冠病毒人造论”观点遭到了
文章来源:奇点网中式料理史诗级难题:适量,让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相似的困境:少吃。之前说脂肪不好,让少吃;现在又开始流行说碳水化合物不好,要少吃。少吃到底是啥意思?多少叫少?完全不吃能行吗?说好的三大主要营养来源呢?其实不仅仅是各种科普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目前全球确诊病例超过210万,死亡人数超14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疫苗是解决新冠肺炎的根本。 然而,人们在期待疫苗及药物早日出现的同时,新冠病毒也可能正在发生变异,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免疫系统抵抗力。 新冠病毒变异是 ...
文章来源:原理“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随着“肠道菌群”这类概念越来越热门,你或许已经听过类似“人体内细菌数量是自身细胞数量10倍”、“肠道菌群决定了你是谁”等说法。虽然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但它们确实给我们提了
文章来源:生物探索当我们暴露于足够的寒冷或在运动时,体内的棕色脂肪细胞小簇就开始消耗能量,2009年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有益的脂肪形式在成年人体内活跃,自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提高这些细胞的热量来治
新浪科技讯4月17日上午消息,近日,比尔·盖茨(BillGates)接受了艾伦秀(TheEllenDeGeneresShow)采访,在节目中他谈及2015年的Ted演讲中对流行性疾病的预测,以及目前的新冠疫情。盖茨表示,“疫情已经蔓延至全世
原标题:剑桥大学研究员杰维德:东西方就佩戴口罩存在文化差异 新冠疫情下,公众需要戴口罩吗? 4月9日,《英国医学期刊》(BMJ)的一篇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团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国政府和卫生机构应该重新考虑“广泛使用口罩”的指导方针,并建议每个人都佩戴口罩。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西班牙流感曾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1919年,该流感导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即大约5亿人。精神病学家当时治疗流感患者时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远超出普通流感症状,几乎三分之二的患者都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科学加文/记者李荔 编辑/丁林新媒体编辑/陈炫之北京高三初三将于近期返校。师生如何防护?学校各类人怎么戴口罩?校园消杀有哪些原则?中疾控学校卫生中心主任马军做出解读。解读专家:马军(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
来源:赛先生撰文|赵亚杰责编|叶水送编者按尽管英国首相约翰逊近日走出医院,新冠肺炎检测也呈阴性,但英国的新冠疫情形势没有让人看到有减缓的趋势。截至4月14日,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的人数高达8.8万,死亡率超过了12%。然而,在作者的记录中,大部
当地时间星期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停止资助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决定被谴责将把无数人置于危险之中。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杂志主编理查德·霍顿随后在社交媒体推特表示,特朗普决定停止资助世界卫生组织,这简直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每一位科学家、每一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科学加最近一张“空气中全是病毒”的图片在网上疯传,据称这是美国用最先进显微镜看到的。事实真是这样吗?还能不能出门了?来看求证。文/记者李荔编辑刘昭新媒体编辑/房永珍辟谣专家:叶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大数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研究人员警告称,产能制约和囤积行为可能会限制SARS-CoV-2疫苗的全球供应。由于全世界都急于结束这场疫情,各国正争先恐后地投入疫苗研发和生产。据乐观人士预计,疫苗或在未来12-18个月内问世——但研究人员已经在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北京科技报撰文/记者王雪莹新媒体编辑/陈炫之此次新冠肺炎爆发,全球诸多机构都推出了各自不同的数据追踪地图,为什么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态图“火”了呢?自新冠肺炎在全球爆发以来,每日的疫情数据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全球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众多因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带来一道曙光。由CIRCTherapeutics公司视网膜创新中心眼科专家SaiChavala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技术,把皮肤细胞直接改造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日常的过敏反应,可能是春天享受鸟语花香时吸入花粉后的喷嚏和眼泪,也可能是一顿海鲜大餐后又红又痒的荨麻疹。偶尔,我们也会听闻“青霉素过敏致人死亡”的消息,或是过敏性哮喘患者因发作而紧急求医才保住性命的事件。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人都发现,自己的睡眠规律在封城期间被打乱了。新冠病毒在社会中四处横行,引发了全球性的健康焦虑。如果在短短几周以前,这听上去肯定像电影情节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睡眠对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有着至关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在感染初期会释放大量病毒,随着病情发展,大约感染10天后传染性可能减弱。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医学预印平台medRxiv上,目前该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经过同
来源:中国科学报4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等就公众关注的疫苗问题进行解读。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中国率先启动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研究中国目前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
来源:学术经纬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上线一篇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论文。科学家们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AD蛋白质组学研究,以确定在这种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质和生物学过程。这份研究数据,将为AD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开发靶点,也为及
来源:赛先生撰文 | 刘海坤责编 | 李珊珊高度依赖于科学界意见的政府决策和堪称德国卫生健康“天线”的科赫研究所密切合作,弥补了德国医疗体系中“相对碎片化”、“不太注重公共卫生和群体健康”的缺陷,打造
来源:新华社记者:王贤、郑璐当前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是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却备受关注。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他们的传染性如何?复工复产后如何应对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风险?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如何管控,怎么排查?公众应该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对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撰文 | 韦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者如何第一时间了解生物医学进展?已故植物学家钟扬讲过,最及时、鲜活的信息在研究者的大脑中,然后是面对面交流,其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对抗着凶猛的新冠病毒疫情,我们知道,人类体内的新冠病毒抗体会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而免疫能力则可能成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一个潜在终点,但是目前科学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与诊
来源:学术经纬咳!咳咳!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对咳嗽声格外敏感。伴随着咳嗽,口中喷出无数飞沫,而正在全世界扩散的新冠病毒,常常以这种方式从一个感染者传给其他健康人。除了新近感染人类的新冠病毒外,还有多种病原体也会借助咳嗽在人与人之间播散,比如我
中国又一款新冠肺炎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月1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灭活疫苗(Vero细胞)Ⅰ/Ⅱ期临床试验在中国临床
原标题:《科学》刊发哈兽研研究:评估雪貂、猫、犬等对新冠易感性 新冠病毒被认为起源于蝙蝠,和来自中华菊头蝠冠状病毒RaTG13(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团队2013年在中国云南采集)在核苷酸序列水平上有96.2%的相似性,但这是一种此前在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均未检测到过的一种 ...
来源:赛先生撰文 |饶毅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起源很早,可能动物就有寻找药物的迹象。但是,药物作用的现代科学研究不出三百年,事实上大部分主要在二十世纪,虽然十九世纪后期也有一些。药物的科学研究与人类对于化学的认识和生理学的理解密切相关
病原菌 氨基2020/4/13 11:00:076
来源:学术经纬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疫情爆发的当下,抗病毒药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全世界备受关注,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的临床结果牵动无数人的心。瑞德西韦是一款尚未获批的抗病毒药,原本计划被用于治疗埃博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主讲嘉宾:金冬雁香港大学霍广文伉俪基金精准医学教授编者按:人类冠状病毒到底有哪些?它们来源于哪些动物?在人类引起什么疾病?此次新冠病毒肺炎有哪些特
来源:科技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再大暴发?如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多强?4月12日下午,在广州市第75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疫情防控专访活动)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相关问题逐一作答。 复学有两个前提 近期,广州出现了多 ...
来源:中国科学报 4月9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自然—免疫学综述》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对于治疗的启示》的评述文章。 据悉,《自然—免疫学综述》隶属自然出版集团,会定向向有学术影响力的著名科学家约稿。 此前,曹雪涛已分别于2015年和20 ...
原标题:钟南山关于疫情的12个最新判断,信息量很大! 现在可以摘口罩了吗?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吗?动物之间会传染病毒吗?全球疫情的拐点会在何时到来?带着这些问题,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奔赴广州,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一、现在还不是摘口罩的时候 现在还不是摘 ...
4月11日,吉利德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了瑞德西韦(Remdesivir)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的首个临床研究结果。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4月11日10时(北京时间4月11日16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610909例,死亡99690例,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欧洲区域已确诊839257例,死亡70565例。世卫
4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在上海接受人民日报新媒体专访。 国内疫情还会出现反复吗?复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是否需要进行全面核酸检测筛查无症状感染者?一起关注这位“硬核”医生怎么说。 国内疫情还会出现反复吗? ...
来源:奇点网原标题:JCO重磅:三阴乳腺癌患者的福音!中国首个三阴乳腺癌辅助治疗数据发表,“中国方案”可使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到86.3%近日,影响因子28.2的肿瘤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中
乳腺癌 肿瘤2020/4/12 11:00:1618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辛雨4月9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自然—免疫学综述》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对于治疗的启示》的评述文章。据悉,《自然—免疫学综述》隶属《自然》出版社,会定向向有学术影响力的著名科学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