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最早是在去年的12月30号才第一次接触到(新冠病毒),当时还是叫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样本……在这之前我们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研究过或者保存过这种病毒。”都没有的东西,何谈泄漏?@CGTN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还在为减肥烦恼是,有这么一类人可能会让你羡慕嫉妒的要死,研究发现,仅仅有1%的人能够“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体重不会增加,因为该人群体内存在一种“瘦身基因”。科学家分析了数千
来源:学术经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国人口2016年的整体预期寿命已达76.4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而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也从2000年到2016年增加了8%以上。延长寿命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健健康康地老去
来源:赛先生导语实际上,我们都不知道在武汉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会多大,但,这肯定是这一生中,影响最大的。这种亲历的过程,都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边,记忆永远挥之不去。摘要相对比较好的一个消息,就是孕产妇真正诊出新冠阳性的,(与非孕产妇群体相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我们不仅在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也在同虚假信息泛滥作斗争。其中一条虚假信息就是新冠病毒是人为制造的生化武器。然而,基于大量对病毒的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医生、政界人士及情报机构都确信新冠病毒来源于自然界。
来源:奇点网我从来没想过,强力致癌基因ALK还会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今天,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院JosefM。Penninger团队,联合瑞士Nestle健康科学研究所NeleGheldof和JorgHager团队做
原标题:柳叶刀:母乳首次测出新冠病毒阳性,需深入研究哺乳是否传播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新冠病毒(SARS-CoV-2)能否进入母乳,并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一直备受关注。此前的学术论文均未提供母乳中发现新冠病毒的证据。不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的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显 ...
吸烟的人似乎更容易出现新冠肺炎症状。 图片来源:Courtney Africa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讯 许多研究表明,吸烟者感染冠状病毒的可能性较低,这导致许多新闻报道称,吸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香烟似乎不太可能成为对抗呼吸道病毒的“盟 ...
(观察者网讯)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根据论文中的描述,在接种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后,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自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 | 李晨阳倪思洁5月22日晚,《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该试验结果来自军事科学院军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最新刊发社论及系列文章指出,必须注重创新的举措,同时收集高质量的数据以应对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的更深远影响。而当人们有时间检验新冠病毒对心理健康的长久影响时,纵向队列研究将起到必不可少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试验中,科学家将超声波脉冲对准猕猴大脑,从而控制它们的决策判断,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人类毒瘾和抑郁症治疗。通过将超声波脉冲指向大脑额叶皮层部分,可以影响猕猴在计算机化选择任务中的判断
来源:Quanta杂志撰文:达娜·纳杰尔(DanaNajjar)编译:任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古老的谜题,但其实从动物生殖方式演化的角度,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几乎可以肯定,卵生出现在胎生之前,也就是现有“蛋”后有“鸡”;5亿年前生活在
来源:奇点网关于生酮饮食的科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今天,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PeterJ。Turnbaugh团队关于生酮饮食的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他们在人体试验和小鼠实验中发现,生酮饮食经代谢后生成的酮体,能选择性地抑制肠道内的双歧杆
细胞 微生物2020/5/22 11:00:290
原标题:上海研究团队《自然》发文:发现新冠重症关键预警因子 新冠病人的表现可以从无症状携带、轻症到需要呼吸机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的危重症患者,这其中的关键决定性因素仍然有待破解。同时,新冠病毒是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基因突变,导致病毒毒力和传染性的改变,也急需 ...
来源:科普中国5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例(在广东),本土病例1例(在上海);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 | 辛雨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埃默里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在《自然—医学》发表了HIV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检验了一种新型HIV疫苗的保护效果,在猕猴身上开展的实验显示,这种新疫苗产生了强有
来源:学术经纬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同日发表了两篇关于新冠疫苗开发的重要论文:哈佛医学院旗下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IsraelDeaconessMedicalCenter)开发了一种DNA疫苗,发现接种后的恒河猴体内产生了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这是2019年12月31日新年钟声敲响之前的两小时,我在北大拍的照片。湖面结了冰,未名湖上的反光,是博雅塔上亮着的灯。那一天我比较忙,没有看新闻消息,后来才知道在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的
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 崔 爽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科学通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一项科研成果——科考队员在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于西太平洋一处深海热液区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
超临界 光谱2020/5/20 16:00:101
撰文|石云雷编辑|吴非基因是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但这样的影响出自多个基因复杂的共同作用,单个基因对身高的影响往往十分有限。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研究人员从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鲁人体内,找到了一个对身高影响深远的基因变体。携带一个基因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北京科技报撰文/丁林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3个月大婴儿“趴睡训练”中窒息的消息令人痛心。新手父母固然没经验,也应该对不靠谱的育儿理论保持警惕,别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自然界有许多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展现自
来源:科技日报 想必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因为心脏在左侧,所以一定不能朝左侧睡,不然会压迫心脏。关于各种睡姿的优劣,不同人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右侧卧位好,也有人认为仰卧位好,还有人给趴着睡投支持票。 朝左侧睡对心脏的影响还不如跑步大 “朝左侧睡会压迫心脏的说 ...
来源:赛先生撰文 | 陈宇哲责编 | 叶水送、李珊珊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一季度,要说哪种药物的出镜率最高,除了“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那一定非氯喹莫属了。在美国新冠疫情日趋严重下,美国总统对它曾
撰文丨NicolettaLanese翻译丨贺白编辑丨杨心舟让盲人看见字母形状听起来有点不真实,但最近有科学家真的实现了这一技术。研究利用一种被称作“视幻觉”的现象,通过植入电极和电刺激,就可以使盲人“看见”研究者绘制的图案。近期,科学家通过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4日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工具,可对环状DNA进行测序,这将为科学家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有望促进针对病毒、农业甚至癌症的研究。 这一工具名为“CIDER-Seq”,它使用了被称为“P ...
来源:科技日报 医疗界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寨卡病毒(ZIK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寨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可传播寨卡病毒。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 ...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彭茜)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华盛顿5月16日电 (记者刘海英)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纹理。他们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视网膜纹理可以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标记,而其开发的成像技术则可帮助发现这一预警信号。 ...
来源:学术经纬双硫仑,也叫戒酒硫,是一款经典老药,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酒精成瘾已有50多年。原本嗜酒的患者,在服用双硫仑期间,稍喝一点酒都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从而建立起对饮酒的厌恶反射,达到戒酒目的。有些药物(比如一些抗菌药),在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华盛顿5月16日电 (记者刘海英)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纹理。他们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视网膜纹理可以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标记,而其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姬智/文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临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典型感染症状,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一新发病毒病。就在4月下旬,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更新了COVID-19的症
来源:奇点网 免疫治疗可以说是肿瘤治疗的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它改变了诸多癌种的治疗范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受益,而到底哪些患者敏感、哪些患者耐药,则需要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 关注免疫治疗的读者想必此时该会心一笑,这应该算个老大难问题了。PD-L1水 ...
小细胞肺癌2020/5/17 11:00:2818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6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60万例。 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6日15时32分(北京时间17日3时32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达到4605673例,死亡病例为310180例。 美国 确诊超146万,死亡超 ...
来源:SME科技故事 2009年3月,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纽基的蓝礁水族馆(the Blue Reef Aquarium)曾发生过一起“灵异事件”。 一切缘于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发现鱼缸里的珊瑚及鱼类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破坏,有些珊瑚甚至被切成了两半。 水族馆的管理者马特·斯 ...
澎湃新闻从上海作协获悉,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澎湃新闻记者下午打通叶永烈家里电话,是其儿子的友人接通的。她向记者证实叶先生于今天早上刚过世,“目前还比较忙乱,没有什么方便说的,谢谢。”叶永烈,笔
2020/5/16 10:01:000
来源:生物探索 对很多人来说,蚊子可能是最“可恶”的生物。这种纤小的飞虫,不仅能让你在炎炎夏日暴跳如雷,还会给人类传播各种疾病,比如可怕的疟疾。据统计,2018年全球有2.28亿疟疾病例,40.5万人因此丧生。 尽管全球有40多种蚊子能够传播疟疾,但只有雌蚊才会叮咬人类、传播 ...
来源:药明康德 自从在多个国家用于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同情用药以来,氯喹/羟氯喹的表现始终受到热议。 4月末,《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表来自巴西的小样本临床试验,提示高剂量氯喹治疗COVID-19重症患者未能改善死亡率,且出现更多心律失常。随着更多证据积累, ...
来源:赛先生撰文|张洪涛(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2020年,是见证之年。我们在这一年里,见证了很多大事。5月1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肝细胞癌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1]。这个研究有关全世界百万人的性命,因为它将改变目前
来源:科研圈5月12日,学术打假名人ElisabethBik发文指出,最近由中国科研团队在《自然》发表的新冠病毒小鼠模型研究论文中,来自两个不同组别的图像出现了“可能的重合”。目前Bik的这条Twitter已经有上千个转发,相关团队和《自然
来源:学术经纬身高是如何决定的?无论是日常经验,还是近些年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遗传是决定身高的主导因素。不过,身高是典型的多基因影响的性状。科学家们已经找出了几千个基因变异体与身高有关。但这些基因变异体中,每一个造成的身高差
来源:科技日报3月24日,一向以权威著称的《科学》杂志发布报道,荷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4国研究机构即将开展一项特殊的临床试验:验证已有百年历史的抗结核疫苗——卡介苗,能否有效加强人体免疫系统,帮助人类抗击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5月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你患有睡眠窒息症,你可能平时并不在意,但事实上,睡眠窒息症与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疾病密切相关,会让你身处危险之中。全球大约10亿人患有轻微或严重睡眠窒息症尼尔·斯滕伯格(NeilStei
来源:Quanta杂志撰文:薇薇安·凯莉(VivianeCallier)编译:叶子物种演化出新基因的同时,新性状往往也会同步诞生,“新基因是如何出现的”始终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赞同遗传学家大野
基因组 果蝇2020/5/14 10:01:195
来源:学术经纬在《自然》子刊NatureMedicine的最新一期,有关HIV疫苗的一项最新研究引人注目。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埃默里大学(EmoryUniversit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冠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整个世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投入了这场抗疫大战,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存入了“基因银行”(Genbank)。三个多月后,研究人员对45
来源:学术经纬日前,《科学》子刊ScienceAdvances上发表了一篇颇为引人关注的论文——肥胖小鼠在高脂饮食下,即便不去刻意锻炼,身体里的肌肉也在猛涨,让它们变得更强壮。今天在这篇文章里,学术经纬团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论文背后的黑科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演讲嘉宾:杨东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病与免疫研究所所长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从去年12月份在武汉发生以来,目前已经累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撰文| 李庆超(山东师范大学)大部分人对生物学研究的印象基本都来源于科幻电影:科学家闯祸,人类大难临头,英雄拯救地球。2020年,灾难真的来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5月11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BGIEuropeA/S(以下简称“欧洲医学”)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产品于近日被列入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应急使用清单(EUL)。包括华大基因在内,已有5家国内外企业的新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正在应对一种变异性强、更具传染性的冠状病毒。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称,两个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新冠病毒的进化,他们在试验中从患者体内提取病毒的不同基因序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科学加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进展风险增加。为预防近视,使用电子产品时需注意什么?读写时如何保持正确姿势?一图读懂>>
来源:赛先生撰文| 鹦鹉螺当我们讨论遗传时,我们指的是什么?有时,我们指的是生物通过繁殖将它们的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比如:豌豆是圆粒还是皱粒的,开红花还是白花;果蝇是灰身还是黑身,红眼还是白眼;至于人类,我们会从父母或者更早的祖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根据英国《自然》杂志7日发表的一项微生物学横断分析,欧洲科学家团队发现,在肥胖症患者中,一种可能功能失调的肠道菌群结构——拟杆菌2型(Bact2)更为常见。这项观察性研究同时还发现,Bact2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症患者中盛行率较低 ...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高博1980年秋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免疫学家迈克尔·戈特利布注意到,他的五个病人得了同一种怪病。这是一种真菌肺炎,由本来无害的“卡氏肺孢子虫”引起。而且,病人嘴里黏黏糊糊,因为口腔念珠菌过度繁殖。根据检测,
文章来源:奇点网好像时间还没过去多久,全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突破了400万……这种“时间过得慢”的感觉,大概还是因为治疗和进展的探索不那么快吧。各种疫苗还在试验之中,要用上怎么都得今年底明年初了。而瑞德西韦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特效药”,试验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八种方式实现对SARS-CoV-2的免疫。目前有超过90种SARS-CoV-2疫苗正在研发过程中,研究团队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大学。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不同的技术,其中有一些尚未被用于已获批的疫苗。至少
原题为《世卫组织: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呼吸系统以外的炎症》 当地时间5月8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但部分患者出现其他的炎症,如心血管或身体其他部位,一些病例出现脑炎、肿胀等脑部炎症,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来源:学术经纬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但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胃癌显得有些特别,因为胃癌的发病率在东亚尤其突出。是遗传因素,还是饮食等生活习惯,或者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互作用让东亚人容易被胃癌缠上?近日,东京大学等多家日本研究机构合作完
来源:红星新闻自从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科学家对新冠病毒如何影响人体、如何人传人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近几个月,科学家们已经了解到这种病毒可以在一些表面存活3天,并且可以在微小的飞沫中停留约30分钟,在人体的唾液、尿液和粪便中也已检测到它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