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讯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一项使用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扫描的新研究已经确定了一种生物标志物,可以准确预测哪些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只需接受HER2靶向药物治疗,而不必进行化疗。此举进一步实现了治疗个性化并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治疗。 据估计,有 ...
来源:科学大院近日,欧美及与我们毗邻的日本、韩国等地暴发了麻疹疫情,“麻疹”,这个曾经被誉为“儿童瘟神”的恶魔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不只包括一些医疗基础设施差、卫生意识薄弱的贫困地区,就连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成了麻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肠道中含有约100万亿个微生物,统称肠道菌群。没有两个人的肠道菌群会完全相同。肠道菌群是遗传、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多方面因素综合的产物。在人体的众多系统中,肠道无疑扮演着关键作用,通过多
来源:奇点网长生不老这个愿望,自古就萦绕在人们心头。雄才大略如秦皇汉武,也都为这事交了不少“智商税”。目前的“不老药”,除了梅奥诊所的一系列衰老细胞清除剂外,最火热的恐怕就是各种NAD+的补充剂了。像澳洲某S开头的“抗衰老神药”,在某宝上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前几年,无创液体活检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就受到医疗界的追捧,甚至有人称其能够成为常规活检的一种可靠替代选项。 所谓的“液体活检”,是通过检测、分析血液中的游离肿瘤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监测癌症发展演变。这种技术成本低、易操作, ...
来源:科学大院最近《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FrankMadeo实验室的研究论文,研究者声称找到了一种具有抗衰老特性的天然化合物:4,4‘-二甲氧基查耳酮(DMC),这让探索“长生”奥秘的芸芸众生又看到了一份曙光。那么,这种化合
来源:环球科学一直以来,科学界都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动物能感知到近红外光,比如某些蛇,昆虫和蝙蝠。而人类则必须通过特殊设备才能观测到近红外光。如今,科学家通过注射人造的的纳米颗粒,让小鼠也获得了感知近红外光的能力。这项突破性的进展于2月28日发
来源:科技日报“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我的预期是2020年能做出来就很不错了。”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孙强从蒲慕明那接到体细胞克隆猴任务时,给自己和团队的时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我们“欺骗”自然的能力,技术的发展都在带来无数全新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改造了多种农作物,创造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但是,将类似的改造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应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题:“发现肝细胞癌精准治疗潜在新靶点!”——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研究新突破三大看点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近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再传喜讯!我国科学家通过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线发表了关于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在检索某一事件的记忆时,采用的是与看到该事件时相反的方式。换句话说,大脑并不是通过事件的细节来构建过去的记忆,而是先形成总体性的“要点”,然后再检索更多的细节,使故
来源:奇点网肝癌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癌症,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排第三。肝癌对中国人的威胁又尤为巨大,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中国[1]。而对于肝癌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肆虐东亚的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癌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必须义无反
新浪科技讯3月1日消息, 近年来兴起的单碱基编辑技术有可能导致大量无法预测的脱靶,因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一旦脱靶看,可能会导致癌症等不良的基因变异,让人们对基因编辑这种新技术望而却步,近日,中国科学家研究建立了一种被命名为GOT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自从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被发明以来,有一个词就像幽灵般盘旋在这个领域中,那就是“脱靶”。人人都讨论它,人人都害怕它,但却没人看得到它。然而在昨天,这个幽灵终于被人抓住了,中科院神经
来源:返朴撰文| 史隽1996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日,当来自江苏、湖北、北京的三个女孩子揣着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录取通知书走进今天已不复存在的6号楼117房间时,她们大概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之轮会驶向何方,更不会想到20多年后,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作者:是沈持盈 编辑:EON,Ent,李小葵“这个方案还是不行,明天之前再改一版。”我面前是老板那张平静又阴沉的脸。“可是……”“没什么可是,明天之前再改一版。”我心里一惊,后脑勺仿佛被打了一拳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家英国公司表示,未来的头皮毛囊将可以被像存钱一样存到“银行”里,可以被克隆并在未来用于治疗脱发。专家们希望从明年开始就可以启动这项业务,届时数以百万计的成年人将可以从自己的头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深处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或能解释人类为何智商较高,且易患精神疾病。神经科学家首次通过单个神经元追踪技术发现了人脑与猴脑的“软件”差异。他们发现人脑会牺牲“稳健性”(robustness,神经元信号的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时在宁逝世,享年93岁。王业宁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5-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肠杆菌是一组生长在人类和动物中的细菌,部分大肠杆菌会保持人体肠道健康。但某些大肠杆菌偶尔会导致人类出现严重疾病。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在美国导致人类出现有害感染的大肠杆菌会
来源:科技日报2月26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布《人胚胎干细胞》标准,这是中国乃至国际首个针对胚胎干细胞的产品标准。干细胞以及所属的细胞制品由于其异质性、活性变化等特殊属性,长期以来一直不被认同为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更是被认为难以“掌控”,难
干细胞 细胞2019/2/27 10:00:212
来源:学术经纬假如你曾经或是正在经历失眠之苦,时常在深夜辗转难眠苦等天明,白天则无精打采昏昏沉沉。那么,你不是一个人。失眠是一种常见病,据估计10%~20%的人长期患有这种睡眠障碍,三分之一的人有短期失眠症状。失眠常和生活方式有关,比如生活
来源:中国科学报 美国科学家日前创建并筛选了一个化合物库,共选出45000个新化合物。所有这些化合物中均含有广泛用于免疫系统抑制剂的化学元素。同时,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可预防再灌注损伤(组织损伤性常见手术并发症)、心脏病发作、卒中等并发症的化合物。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
来源:theAtlantic日本科学家找到了一个独立于生物钟之外的睡眠调控基因,它不仅会让果蝇犯困,还能产生抗菌肽,帮助抵抗感染。1909年,日本科学家石森国臣(KuniomiIshimori)从缺乏睡眠的小狗身上抽取脊髓液,注射给睡眠充足
来源:生物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癌症免疫治疗的热门方向,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PD-1、CTLA-4等“刹车分子”与配体结合,从而消除其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最终释放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的能力。近日,《Cell》期刊上最新一篇文章,揭示了免疫细胞上
来源:科技日报 注射年轻血浆能抗衰老,甚至治疗痴呆症、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这听上去像不像吸血鬼的传说?但在美国,以Ambrosia为代表的公司确实这么干过,且一度颇为流行。 而日前发布的一纸禁令或导致Ambrosia直接关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出警告称, ...
中新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李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涛博士团队、张学敏院士团队成功发现细胞“门神”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的重要调控机制。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已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对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新研制的显微等级纳米镊子可以改变科学家对疾病的了解,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案。研究人员揭开了这种纳米等级镊子的神秘面纱,它的宽度比人类头发直径细2000倍。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捕获分子
来源:中科院之声如果把人体比作社会,身体内的每个细胞就好像社会中的成员。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每个体细胞成员都各司其职,它们被训练得高度“专业”,以适应自己的功能。相对于这些成熟的体细胞,干细胞倒像是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学生。具有从
来源:环球科学生命个体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化学系统,为了维持生命的延续生命也在不断自我演化。而演化的基础就是DNA了,DNA用4个碱基的排列组合完整地保存着遗传信息,并利用RNA至蛋白的方法进行解码,构筑起整个生命体的基础结构。这种DN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很多人会有意识地吃高蛋白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唾手可得,但是人体究竟需要多少蛋白质?它真的能帮助我们减肥吗?20世纪初,北极探险家赫贾尔默·斯蒂芬森(VilhjalmurStefanss
来源:奇点网阿司匹林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超过120个年头。从最初的一款解热镇痛消炎药,到发现能够抗凝血、预防心血管疾病。随后,又被证明对人们闻之色变的癌症具有预防功能。前不久,我们还报道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在60万中国人队列中发现,服
来源:环球科学保健品已经成为了这几年的热词,为了更好的销售产品,大多数保健品厂家都会用无副作用、健康作为噱头吸引消费者。此外,在中国许多病人都会觉得西药“毒性”大,中草药更“温和”从而选择服用中药。但是事实上,这两类药品已经成为肝损伤的首要
来源:奇点网每天晚上洗漱完毕躺到床上,奇点糕捧着手机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完这个XX就睡。但是,网络世界如此精彩,结果,你懂的。熬夜的种种不良影响,奇点糕都快写成一个系列了:一宿不睡,代谢崩溃!一宿不睡,大脑崩溃!还会影响社交、影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本周出炉的一期,封面格外吸引人的“眼球”:我们人类的一位大兄弟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荣登封面的这项研究成果来自哈佛著名神经科学家JoshuaSanes教授领衔的科学家团队。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单细胞基因
来源:科研圈 化学 · 材料 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理 ...
来源:科技日报 号称能治愈癌症的方法并不少见,比如近日刷屏的疟原虫治癌法。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在一次演讲中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疟原虫可成为抗癌生力军,通过让人感染疟原虫来治愈晚期癌症。然而这却被业内专家提出其结果是不可轻信的。 但是仍然有很多癌症患者 ...
来源:奇点网2016年,《自然》杂志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研究者称无法再现其他科学家的实验[1]。这让科学界出现了“再现危机”,也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去年8月,我们曾报道,科学家在数据库中发现,科研机构的癌细胞系竟
来源:环球科学养猫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它确实是一项延续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课题,而将猫与人类精神疾病相关联的就是弓形虫。斯坦利医学研究机构发现,目前有超过100项研究将弓形虫与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相关联。2019年1月底发表的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华盛顿2月20日电 (记者刘海英)最近美国有报道称,有几个州的部分诊所在为患者输注年轻人血浆,以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对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19日发表声明,警告人们不要将输注年轻人血浆作为对抗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称其并未证实有临床益处, ...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陈成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该论 ...
来源:cnBeta据外媒TheVerge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警告消费者:购买年轻人的血液以改善健康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想法,因为没有临床证据表明这有“返老还童”的作用,而且过程可能很危险。“简而言
来源:学术经纬生命在于运动。最近,来自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再次从科学的角度,阐明了运动的意义。科学家们发现,运动和节食可以让细胞的“垃圾处理中心”马力全开,清除废物。这项研究也登上了《美国
来源:中科院之声分析提示,相对于非风险变异携带者,rs3792646风险变异携带者可能在20岁左右就出现大脑海马体积小与工作记忆能力弱的表现。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是全人类正在共同面对的
来源:奇点网昨天大家都去故宫猜灯谜了吗?没抢到票的话,奇点糕今天来补一个:府中仆臣,一手掌握(打一体育运动)。怎么样,猜到了吗?谜底就是俯卧撑。俯卧撑这个运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上中学时男生基本都做过,可以有效锻炼上肢以及腰腹的力量。除此之
来源:环球科学只通过服用某种药剂,就能使人保持年轻——这听起来像不可能的事,但是最近就有人发表了震惊的言论。哈佛大学遗传学家DavidSinclair声称,在自己持续服用一种称作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分子后,其身体指标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多岁。这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华盛顿2月18日电 (记者刘海英)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仍有许多人忽视吸烟的危害而执迷“手持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的感觉。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再次为这些执迷者敲响了警钟。研究人员在《精神病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吸烟不仅会影响心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我们“欺骗”自然的能力,技术的发展都在带来无数全新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改造了多种农作物,创造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但是,将类似的改造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应不应该这么做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撰文|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视知觉脑机制研究组每年在佛罗里达召开的视觉科学年会(VSS,VisualScienceSociety)上,都会评出当年最出色的十大视觉错觉。许多视觉科学研究者、神经科学爱好
来源:奇点网现在发现的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可谓数不胜数,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各种常见的疾病都与它相关,不仅如此,前不久我们还刚报道了肠道微生物竟然还与抑郁症有关系。这让奇点糕不尽感叹,人体到底谁说了算?!不过,之前大部分研究都只是证明
来源:MSN2月18日,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史密斯·布罗克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布莱克于1975年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全球变暖’字眼,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大洋输送带”理论的学者。
来源:科技日报 春节期间最大的炮仗不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而是“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但假期刚过,“疟原虫治愈癌症”的表述就受到强烈质疑。 “治愈癌症”是人类相当长久而至今尚未实现的梦想。因此不管什么一沾上癌症的边儿,就会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与癌症相关的谣言更是野火烧不 ...
来源:学术经纬几个小时前,《自然》子刊《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在线发表了3篇关于基因疗法的最新研究论文。其中,一项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长期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这个名字在许多人听
本报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导读免疫疗法下的O药、K药等都是特异性免疫,即通路与机制相对明确,而“疟疾抗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具体通路、机制均尚不明确。疟疾虫治疗癌症一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此次试验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为中国主导的大科学项目国际合作做了一场“路演”。从大亚湾和江门中微子探测器到新的高能光源,再到建设中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王贻芳说,新兴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并为基础科学作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何使人类大脑变得更加“年轻”?目前,一种旨在逆转中年健康的药物将很快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对于50多岁的中老年人而言,“老痴瞬间(seniormoments)”是他们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该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基因并不像我们曾经以为的那样决定一切。近年来,我们看过了太多刻意制造噱头的新闻标题,比如“富有和成功源于你的DNA”、“儿童的成功或许将由一项新的基因检测决定”、“基因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等等。问题在于,
来源:奇点网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奇点糕常常开玩笑说“肠道微生物治一切”,虽然不严谨,但是这些小东西与疾病的关系是真的很密切。除了肠道中的疾病之外,远如大脑,也逃脱不了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不久前的《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1
特定大肠杆菌菌株或同肠癌存在关联。图片来源:NIAID/CDC/SCIENCE PHOTO LIBRARY 来源:中国科学报 肠道细菌或对肠癌负有责任。肠癌患者的消化系统中通常拥有较高水平的特定大肠杆菌菌株。如今,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证实,该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损伤肠道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当前的菌群研究似乎存在着盲目“虚热”的现象,因为菌群与疾病关系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也就是“因果关系”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答案。 微生物组是指在人体内外“定居”的所有微生物的总称,也可称为菌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孤独症、癌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