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经纬知名学术期刊NatureBiotechnology今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向我们展示了体外保存人体肝脏的一项新型技术,为器官移植目前面临的限制带来突破!由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与麻省总医院(Ma
中国学者发明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财联社9日讯,记者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新近研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RNA)浓度的新方法。由于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早期就会出现异常,这种新方法的推广使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本庶佑教授接受采访称,日本宣布白血病已经攻克!并且,已被列入日本医保,患者只需负担医疗费的30%甚至更少!”“这款名为‘Kymriah’的特效药的问世,直接将白血病原本只有20%的治愈率提升至80%!堪称医疗界的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一系列基因突变可以影响人类使用左手还是右手的偏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发现了“左撇子基因”。根据发表在《大脑》(Brain)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分析9000人的
来源:奇点网前段时间,科学家让我有点不爽。有一份由107位科学家撰写的联合国报告称,就现在这个温室化,得解决啊,大家少吃点儿肉多吃素啊。随后一大批环境科学家响应,说对对对,大家少吃点儿肉啊。不是,环保我理解,不要动我的肉行不行!况且,吃素也
来源:中科院之声我们从无知而来,行走几十年,经历暴风雨和彩虹,空空如也的脑袋装满回忆,最终变成一个可爱的老爷爷、老奶奶。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疾病,没有病痛,却比病痛更可怕,慢慢的夺走一个人的神志,抹平一个人的记忆。阿尔茨海默症(Alz
来源:环球科学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在上世纪80年代被首次鉴别、诊断出来。为了解HIV的演化史,一个研究团队从一份1966年保存的组织样品中重建了病毒的基因组,发现其与现存的HIV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在1966年,还没有人知
来源:学术经纬每年9月,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倡导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根据ADI的报告,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这种疾病将使患者逐渐失去过往几十年的记忆,“孤零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另一方面,这种
来源:学术经纬最近,《自然》杂志报道了不少关于癌症的研究。上周,学术经纬团队分享了一则癌症研究的重要突破——通过荧光标记,科学家们能够看清癌细胞如何“腐蚀”周边的健康细胞,发生转移。今天,我们又读到了一篇关于癌症转移的最新论文,它深刻揭示了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纽约9月2日电 (记者冯卫东)人体消化道是成千上万种不同细菌的家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目前已分离保存了近8000种人体消化道菌株的样本,并揭示了其遗传和代谢背景。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除非尿液导管取得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否则人们憋尿太久无法排尿仍将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在憋尿的那一刻,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对于长期憋尿会产生怎样的不适感?几位泌尿科专家就人类憋尿太久现象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韩国科学家发现了化疗诱导的永久性脱发的背后机制。研究人员将人类毛囊移植到小鼠身上,鉴定出了化疗引起的毛囊干细胞变化——这种变化可引起永久性脱发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9月2日电 (记者刘霞)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宣布启动一项针对人类基因组编辑活动的全球性注册计划,旨在跟踪并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领域的研究进展。据WHO官网8月29日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人类基因
来源:浙大学术委员会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天然生物材料,确保我们在进食坚硬的食物时不易磕坏牙齿。然而,一旦遭到破坏,牙釉质的修复成为一大难题。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最新研究中,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带领的研究团队发明出一种仿生修补液:
来源:生物探索当今世界,睡眠不足成为了普遍现象。忙工作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不忙工作刷剧玩到凌晨一两点。白天因为睡眠不足,精神不济,一整天都沉浸在丧丧的气氛之中。接着到了晚上,又开始间歇性兴奋,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因睡眠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便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9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美国Engadget网站近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磁控线型机器人,可在脑血管等狭窄弯曲的通道中穿行自如,该成果意味着我们距离远程机器人脑部手术更近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寄生虫是否影响人类神经进化?几十年前就应该有人想到:既然寄生虫已经困扰真核生物数百万年,它们的盛行可能会影响生物进化历程,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家马尔科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人类大脑进化可能受到寄生
预防婴儿过敏的关键,可能是喂他们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撰文|克劳迪娅·沃利斯(ClaudiaWallis)翻译|贾明月没有几样东西比饮食建议更短暂易变了。12年前,如果新晋父母担心孩子对花生、鸡蛋等常见饮食过敏原过敏,标准建议是在孩子三岁前
文章来源:医学新视点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动起来就比坐着强。上世纪50年代,一项研究发现,伦敦公交车司机的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同车的售票员搭档。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久坐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建议,18岁-64岁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南京8月29日电 (通讯员石然 记者张晔)抑郁症在许多人看来是心理疾病,但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生,而通过菌群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抑郁样症状。该成
来源:环球科学今年,至少有31000名美国男性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并伴随骨、淋巴结等器官的远端转移。尽管已有多达52种药物可供患者选择,但最终仍会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因肿瘤失去生命。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几乎无法治愈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导致医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柏林8月28日电 (记者李山)德国科学家在27日《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论文称,大脑岛叶皮质后部的神经细胞负责处理负面感觉和情绪,并可将信息传递给杏仁核或伏隔核,进而影响动物的行为。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是真正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致命影响,但科学家现在担心,空气污染可能还会使一些人成为暴力罪犯。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美国8600万人13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空气污染变得严
来源:学术经纬癌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得上癌症不但会击垮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还会给家庭带来非常高昂的经济负担。在很多小说和电影里,都有为了治病,不得不卖掉自己居住几十年的房子的桥段。然而倾家荡产的结果,也往往只能换来人财两空,家破人亡的悲惨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话放在今天的中国早已不适用了。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中国人均寿命在70年间实现巨大跨越。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 ...
来源:学术经纬提到“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s)”,想必很多人不陌生,尤其是特别注意保持身材的朋友们。这种“颠覆性”的饮食结构提倡高脂肪、低碳水,近年大火!不但被认为有减肥效果,还在治疗癫痫、控制血糖等方面可能有潜在益处。关于生
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人数约229万,总体癌症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3.9%左右,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我国四大慢性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将癌症防治行动列入防控重大疾病板块,列出遏制癌
来源:科学大院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小伙伴自嘲是一条鱼,只有7秒的记忆,来感慨“忘性大”这件事。不过,鱼类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鱼宝宝们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鱼的记忆其实有很长除了我们国家有鱼类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国外也有‘3secondmem
来源:微信公众号DrWhy在感受自己是否变胖这件事上,每个妹子都过得小心翼翼,男朋友赐个眼神我们可能都得体会半天,是不是自己又双叒叕胖了?嗯?等一下,万一是自己想多了呢?那有没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判断我们身上的肉是否超标了呢?当然有了!它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你会购买一本98%以上文字都是胡言乱语的书籍吗?生物学与图书行业没有太多关系,但却编写了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指导手册——DNA!我们的基因手册包含了构成身体、并为其提供能量的蛋白质指令,但人体只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利用单核RNA测序技术,鉴定出了人类大脑皮层某区域中的75种不同细胞类型。通过与小鼠的类似脑区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二者在结构和细胞类型方面的相似性,但也 ...
来源:中国科学报8月23日凌晨,《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发现宿主可以通过调控自身RNA修饰与重塑细胞代谢状态而协同抵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抵御病毒感染,例如通过产生干扰素等天然免疫功
来源:中科院之声近年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已经由2012年的1750万增长到2016年的1790万,占其全球死亡人数的31%。我国同样面临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的严峻趋势,目前全国心血管疾病人数约为2.9亿,
来源:学术经纬在过去几年里,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的治疗格局。许多患者原先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但在免疫疗法面前,他们却能奇迹般逃脱死神的魔爪,甚至能够数年无癌。但我们也需要铭记,免疫疗法并非万能药。在一些患者里,它极为有效。但在剩下的患者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张佳星)宿主与病毒的持久战一直被认为依靠免疫功能这一“攻防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却并非抗病毒唯一的“攻防系统”,宿主细胞还可以通过表观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代谢状态抵御病毒。相关论文23日 ...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张佳星)一枚受精卵长成一个婴儿,需在发育的第7天左右着床才能存活,这期间的人胚胎细胞无法获取,难以解析。22日,《自然》杂志登载了我国北京大学汤富酬与北医三院乔杰联合团队研究的最新突破,他们利用体外模拟人类着床策略和高精度单细 ...
来源:学术经纬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今日上线了最新一批论文。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团队表示,他们找到了“褐色脂肪组织”的一种全新功能,而这有望带来控制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方法。说到褐色脂肪组织,学术经纬的读者朋友们应该不会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癌症是死亡的代名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吞噬无数年轻患者的生命,折磨着我们亲人的晚年生活,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癌症为什么会存在?有什么好办法治愈吗?进化是肿瘤行为的核心,通过了解癌症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抑郁症患者现在越来越多,他们总是忍不住以负面心态看待过去的回忆和当前的经历,如果能找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储存信息方式异于常人的地方,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一项新研究显示,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也许更
来源:科学大院你知道吗?从1987年至今,没有出现一种新的抗生素类药物。而近年来,由于细菌变异、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数目大幅度增加。如果这个情况得不到控制,到2050年,全球由于耐药细菌引起的死亡人数将从现在的70万上升至100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也许更容易形成并保留负面回忆,这些回忆随时可能被某次冲突激发唤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易患抑郁症的小鼠后发现,它们的大脑中储存了更多的负面回忆,
来源:学术经纬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最新一期上,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Institutet)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刷新了我们对痛觉感知的认识。由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PatrikErnfors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皮肤中发
图为克隆猫“大蒜”。 来源:科技日报 见过克隆猫吗?我国第一只自主培育的克隆猫——“大蒜”还差两天就满月了。 “‘大蒜’陪伴我3年了,它因疾病过世。现在通过克隆技术,‘大蒜’又来到我身边,我们将重启新的生活。”克隆猫“大蒜”主人黄雨激动地说。 “‘大蒜’于2019年7月2 ...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器官损伤总是不易察觉,往往会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方法能持续监测病人的健康数据并及时预测即将发生的肾脏损伤。在美国的医院中,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病率高达20%[1],包括异常血压和血容量等多种因素都会
来源:科学大院寒武纪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古生代的开端。在之前的埃迪卡拉纪,早期的“原始居民”们懒洋洋地瘫在浅海沙床上晒太阳。这里没有竞争,食物充足,“大饼”、“大筒”、“大叶子”们没有口和眼,更没有头、手、脑。它们会做的就是舒展自己的身体,
寒武纪 生存2019/8/20 10:00:385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疯狂的猜想,这其中,围绕人类并非地球原住民这一概念的理论可能是最疯狂的。这些观点认为,我们——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的祖先——是从遥远宇宙的另一个世界来到地球的,并且很可能是作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1993年,美国启动过一个“人类脑计划”(HumanBrainProjectUS),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网络,分享有关脑科学的所有数据,当时多国(包括我国)响应
来源:生物探索当身体被锋利的物体划伤或者被热的东西烫伤,我们会感到疼痛,这是身体保护自己的方式。“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疼痛是从皮肤中的神经纤维开始的,但是最近我们发现了还有另一种新器官会检测机械力(例如压力或尖锐物体的刺穿)并做出反应。”研究
来源:科学大院相信很多女生都听说过瘦脸针的“神奇”效果:“塑造女神小v脸”。不过这种让人心动的“瘦脸针”其实还有一个可怕的名称:肉毒素。在国外,用肉毒素美容并不是稀奇事,而且历史悠久。经典美剧《欲望都市》的SamanthaJones有句著名
来源:学术经纬“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美国作家塞林格(Salinger)的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男孩在送不出的情书中对一见倾心的女孩这样说。然而,除了单恋,还有一些原因阻止我们用触碰传达爱意。比如疾病。哪怕是指尖轻抚,哪怕是来自父母的拥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癌症患者和医生而言,以下的情况是再熟悉不过了:一个疗程的化疗似乎能够彻底根除肿瘤,但是几个月之后肿瘤又重新出现,不知是什么原因,在某些身体区域,一些癌细胞在治疗之后又存活了下来,彻底粉碎
原标题:流感是被低估的威胁专家:接种疫苗为最有效预防手段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会在每年冬天以一种全新面貌如约而至,引发季节性流行。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病毒直接侵袭人体的呼吸系统,可引起病毒性肺炎、继发
来源:环球科学撰文|卡尔·齐默(CarlZimmer)翻译|刘旸在德德(Dede)为了生计不停参加各种“怪人秀”后,人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树人”。不是因为他把自己装扮成了树,而是他的手和脚都不停地长出肉芽,就像树干的枝丫一样向外伸展
来源:cnBeta 原标题:CDC公布14个州近100起跟使用电子烟有关的肺部损伤病例 据外媒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于当地时间周五披露,它正在帮助当地卫生官员调查近100起可能跟使用含有液态尼古丁和THC溶液的电子烟有关的肺部损伤病例。目前他们已经在五个州发现 ...
来源:iNature近期,英国拉夫堡大学MarkHamer等人在Neurology在线发表题为“Associationofbodymassindexandwaist-to-hipratiowithbrainstructure”的研究论文,该
来源:学术经纬随着年龄增长,很多朋友们可能都会感到脑子“不如年轻时好使”。原来要记个什么东西,一目十行都可以过目不忘;现在纯靠脑子记忆已经很费力了,最靠谱的还是依赖纸笔和各种APP。也有朋友打趣说,自己老了,脑子变僵硬了。万万没想到,这句玩
来源:学术经纬今天,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如约上线。在多篇论文中,一项研究得到了《科学》的特别关注——专文评述指出,正是由于这项研究,我们才得以发现,关于肠道细胞的一个主流模型,我们可能错了几十年……先来说说这个主流模型。我们知道,小肠里有许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微医撰文|江宇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微医特约专家说起乙肝,大家都并不陌生,作为乙肝大国,中国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了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
来源:奇点网话说这人体里的微生物是真厉害,长得胖长得瘦要看它,能跑不能跑要看它,就连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也要看肠道菌的。现在,就连癌中之王,各种放化疗、免疫治疗都无可奈何的胰导管腺癌,可能都在被微生物控制着。近日,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Eri
雌性按蚊的唾液腺 图片来源: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讯 蚊子可携带成千上万条疟原虫,但蚊子在吸血时仅将一小部分寄生虫传染给吸血对象。那么疟原虫到底堵在哪里了呢?如今,美国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已经发现蚊子唾液腺中有一道屏障可以阻止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