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科学大院治疗癌症?你大概会想到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不过,你知道吗,“光”也能对付癌症!光动力疗法是一项问世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并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的选择性治疗新技术。该疗法拥有创伤小,选择性好且毒性低,无耐药性的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猪器官未来有一天将移植到人类患者体内,当前全球捐献器官需求量较大,呈供不应求的趋势,同时,猪器官与人体器官大小接近,是人类异种移植器官的最佳选择。美国初创公司eGenesis与波士顿麻省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特大好消息!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激光,可以发现并摧毁血液中的癌细胞!我们都知道,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现在这种新型激光从皮肤外部就能发现并杀死这些肿瘤细胞,尽管激光距离成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摄入糖分过多的危害,但有一种我们日常经常吃的东西,比“白糖”和“酒精”更可怕的健康杀手!然而我们不知不觉,很多人几乎天天会吃到!它就是——果葡糖浆!自1970年诞生以来,它让美国人的:肥胖率——从13%
糖尿病 痛风2019/6/23 18:00:091
反观如今西方女性产后就自由活动的做法,许多中国人还保留着坐月子的传统:包括坐月子期间不许开窗、不能洗澡洗头,忌下床走动各种要求。之所以还有人遵循这些陈规旧俗,是他们认为“中西方人的体质具有差异,中国人不坐月子就会得月子病”。而体质差异的观念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经过改良的全新扫描仪可降低辐射剂量,因而大大拓宽其了应用范围。一款最新的医学成像设备只需20秒就能完成全身3D扫描,不久或将在研究和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一般需要20分钟的成像时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说起来你可能没注意过,我们的骨骼正在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发生变化,比如一些人的后脑勺变得更尖,我们的肘部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窄。让我们从一只山羊说起。当这只不幸的动物于1939年春天出生在荷兰时,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可用于移植的心脏,来源不可靠,也很少。如今,这些患者有了另一种选择,就是安装神奇的人工心脏。这种被称为“中国心”的人工心脏已经成功帮助好几位心衰患者,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来源:科技日报你经历过要不要给孩子注射流感疫苗的纠结吗?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每一季流行的病毒株均与之前的不同。因此每个新的流感流行季,科学家都不得不开发使用新的疫苗,人们也需要重新去接种。从医学角度讲,现有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效果并不理想,其
来源:学术经纬帕金森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100。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运动症状,包括手、头等静止时不自主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直,甚至姿势不稳等。而早在这些症状表现出来前,患者的大脑已经在发生改
来源:科技日报编者按 科学界每一次公布疑难病症的最新研究进展,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将理论上的方案尽快转化为行之有效的疗法和药物。本期的两篇稿件,对近日备受关注的两项疑难病症新进展作出了客观解读。我们从未停止攻克人类疑难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条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上了热搜,微博上讨论量过亿,人们纷纷为“新疫苗”的到来而欢呼雀跃。但情况真的如此吗? 科技日报记者追根溯源发现,新闻的主角新墨西哥州立大学(UNM)研制出的是可减轻纯Tau蛋白聚集病理的额颞叶痴呆(FTD)动物模 ...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篇医学研究综述指出,改善肠道菌群有助于控制抑郁症,研究发现,益生菌和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都能改善焦虑症症状,增加蔬果摄入似乎是增加肠道内“有益细菌”数量的最佳干预方法。已经有多项研究显示精神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熊旭李依环)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
来源:科学大院对于普遍中国人来说,“疟疾”似乎是个很陌生的词汇了,“青蒿素”也是在获得诺奖的时候才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疟疾其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近年来,关于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的病例也开始被报道。那么,疟疾这种疾病的现状究竟如何?为什么
来源:学术经纬最近几十年,哮喘变得越来越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患有哮喘的人达到2.35亿。这种疾病大多开始于儿童时期,特别是5岁以前,在很多国家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以美国为例,超过8.5%的儿童被诊断为患有哮喘。在一些城市中,儿童
来源:学术经纬Youarewhatyoueat。这句话的作者虽不可考,解释权倒可以归肠道细菌。我们摄入的食物最终为肠道内的百万亿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而它们“享用”之后的代谢产物,又影响着我们的各种生理过程和健康状态。在最新一期《科学》子刊
来源:科学大院超级英雄是怎么诞生的?钢铁侠告诉你:电磁石心脏+钢铁盔甲。俄罗斯公司所推出的军用外骨骼装备(图片来源:http://k.sina.com.cn/article_6709961827_18ff1e46300100cv6s.htm
来源:奇点网201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ClaireMagnon和她的学生被一组数据吓坏了。她们发现,移植到模式小鼠身上的前列腺肿瘤生长一段时间之后,小鼠大脑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或者神经祖细胞)数量突然减少了。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导致这个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7日消息,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以新华社稿件为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17日声明称,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一切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社论】为中国科技喝彩,也请尊重屠呦呦们的低调诺奖得主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成为整整一天的新闻热点。其实,“进展”和“重大突破”的表达看似有差异,背后是公众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关切,以及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也恰恰是
一条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激起千层浪。6月16日晚,有媒体发布名为《屠呦呦团队明日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的消息,引发公众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热切关注。17日,媒体又发布详细内容,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
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Persecti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骆国骏、周宁、王君璐、盖博铭)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
青蒿素 疟疾2019/6/17 10:00:201
来源:科技日报原标题:中国还缺个中药大科学装置,解决中药研究“卡脖子”问题“由于中药基础研究水平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中药的发展面临巨大考验和困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西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药科学中心研究员梁鑫淼在日前召开的香山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驱蚊的方法千千万,有一种方法看上去却特别不靠谱:在屋子里放一杯糖水。根据传说中的办法,你得先准备一杯甜甜的糖水,可以装在一个饮料瓶里,也可以是一个酒瓶里,然后打开盖子放在角落里,糖水散发的甜味就会吸引蚊子。被吸引的蚊子会飞
原标题:屠呦呦团队明日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一个魔王杀戮无数生命数千年不死在世界各地游荡威胁着几十亿地球人的生命一株野草常见于山野河畔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剂良方治愈数十亿例疟疾患者然而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疟原虫变异产生“抗药性”
澎湃新闻记者6月14日下午从权威渠道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14日在北京因交通意外逝世,享年60岁。中国工程院官网提供的简历显示,宁滨是山西运城人,1959年5月出生,控制系统工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专家。宁滨1982年
来源:学术经纬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梦想。随着生物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已从不到50岁,飞速上升到了70岁左右。《时代周刊》更是在2015年的一期杂志封面上指出,未来的婴儿有可能活到142岁。愿望虽然美好,但我们也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中国科学家根据中医药文献研究发现的青蒿素已成为“抗疟明星”。一项新研究发现,除了治疗疟疾,青蒿素可能还有助于治疗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耳朵中的毛细胞是很多动物平衡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关键细胞,它可以把声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在你脸上细细的汗毛上,可能蛰伏着几十只节肢动物,默默吞食着你脸上分泌的天然油脂。被吓到了吗?这件事听上去恐怖,实际上却很正常。这些长得像虱子一般的节肢动物名叫脸部螨虫,属于蠕形螨属。最近由
来源:新智元,ID:AI_era编辑:金磊、大明近日,顶级学术期刊《CELL》同日连续发表两篇重磅文章,研究人员在对线虫的研究中发现,记忆可以被遗传,甚至持续3-4代!有人说,记忆到最后也许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把最珍视、最有价值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避免衰老带来的虚弱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紧迫感。就像海明威笔下描述的破产一样,衰老以两种方式发生:一种是缓慢的,另一种是突然的。缓慢死亡是人们所熟悉的——几十年过去了,当人
来源:环球科学在美国,平均每天要消耗大约16500升储血量。由于血型抗原的限制,供血者和用血者必须保证血型匹配才能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一度被奉为“万能血”的O型血,被认为可以用于大部分血型的患者,因此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一项发表在《自然·
O型血 抗原2019/6/13 10:00:332
来源:Mosaic一种罕见疾病会导致人体加速衰老,患者在二三十岁时就开始出现衰老的症状,平均寿命只有55岁。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它的致病基因和相关的表观遗传学,了解“衰老时钟”的工作原理,最终延缓甚至逆转衰老过程。三十而老长岛信昭(Nobua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当地时间6月9日,ADA年会进行到了第三天。与以往“以吃为主”相比,“糖尿病相关饮食结构干预”中“饮”的部分在今年公布了多个成果。喝什么容易发生糖尿病?喝什么又能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好不要喝什么?哈佛大学公共维生学院
来源:奇点网1928年,青霉素出现在了弗莱明先生的培养皿上,让原本生长着葡萄球菌的培养基出现了一个“空白圈”,开启了人类使用抗生素对抗细菌的大门。为了破解那个“空白圈”——青霉素的杀菌机制——之谜,科学家在显微镜底下观察了青霉素对细菌的杀伤
让裁剪“生命天书”的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安全,在这一全球激烈竞争的领域,中国科学家已开始领跑世界。北京时间今晚(6月10日)11点,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研究员杨辉研究组的论文:他们不仅发现现有基因编辑技术
来源:科学大院人们认为,自由基(或称“活性氧”)会破坏人体中的各种分子,从而导致衰老,因此从外面补充各种“抗氧化剂”可以起到抗衰老作用。但是,衰老的活性氧理论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抗氧化剂”的作用也不一定是正面的。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长生不老”
原标题:惊人!基因编辑会损伤上万RNA!《自然》:新一代无脱靶基因编辑工具在沪诞生让裁剪“生命天书”的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安全,在这一全球激烈竞争的领域,中国科学家已开始领跑世界。北京时间今晚11点,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
来源:法制日报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据司法部、科技部负责人介绍,《条例》重在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促进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源头上
雷锋网消息,北京时间6月8日,斯坦福大学官网发布了吴恩达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放射科医师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改进了脑动脉瘤的诊断——脑动脉瘤是大脑血管中的隆起物,可能会渗漏或破裂,可能导致中风、脑损伤或死亡。这项成果发表在了JAMANetwork
来源:学术经纬本周最新上线的一批《细胞》论文中,有一项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新型疗法诞生的希望——来自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支联合团队找到了一种新分子,它能有效减少癌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从而更好地杀死
来源:环球科学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目前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针对这一决定,本周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文
文章来源:爱范儿半夜12点了,朋友圈刷完了,眼皮已经往下掉,要想放下手机依然需要动用强大的意志力。也许你也有这样的习惯,手机需要放在视线之内,就算不在视线内也要经常看到它。在生物学家看来,人类的情绪体验,对应到生物化学层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
来源:奇点网几十年来,科学家都在追求能够在体外大量扩增造血干细胞(HSC)的办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肿瘤等血液病的终极解决方案,也与近几年火热的基因治疗相关。但造血干细胞扩增之难始终局限着临床应用。如今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解答。美日
文章来源:奇点网很多人都有倒班或倒时差的经历,昏昏沉沉,食欲不振,那滋味真的不好受。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人体的生物钟被打乱了。长期的生物钟紊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并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其实,不仅昼夜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感冒发烧会向医生要求吃消炎药、输液,认为这样“好得快”,殊不知,这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滥用,其最大危害是造成细菌耐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近日表示,炎症的成因多种多样,抗生素针对的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不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微医撰文|张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医平台特约医生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就要来了!家长和考生都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准备做好最后
来源:学术经纬不久之前,我们报道过一项关于电击大脑帮助老年人提升记忆力的研究。不记得没关系,这里说的新研究或许正可以帮到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找到一种用电击帮助恢复记忆的方法。他们确认了大脑中一个特定区域对回忆
来源:学术经纬熬过夜的人都有体会,哪怕有强大的“意志”支撑,体内的生物钟会让我们在深夜想要睡觉、必须睡觉。很多研究得出证据,经常日夜颠倒的人新陈代谢会发生紊乱,危害健康。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最近一期上以背靠背的两篇论文证实,感知昼夜光线变化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免疫印迹或能为疫苗研发提供新线索。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批准两项大型拨款,用于资助首批关于婴儿首次接触流感将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何种影响的大规模长期研究。研究人员将从婴儿出生开始对其进行长期追踪,以确定早年留
来源:学术经纬在这位天才和全才逝世500年后,来自伦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的研究团队提出,对达芬奇这种拖延的最佳解释是,他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常说的多动症),而这一病症也可能是他的非凡创造力的一个来
来源:奇点网今天,奇点糕实在是没什么好铺垫的,只想带大家直奔主题!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第二阶段(iHMP)的结果终于发布啦!开始于2014年的iHMP,全名叫做综合人类微生物组计划,重点关注微生物与三类疾病:怀孕和早产、炎症性肠病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迄今为止最大的合成基因组诞生了,这个只有部分氨基酸编码密码子的基因组让未来编码出含有非天然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成为了可能。过去十年来,随着DNA化学合成的成本不断降低,DNA片段的组装方式日益精进,合成生物学迈入了合成
来源:中科院之声至今为止,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例以上的癌症新患者出现,而死亡人数也达到270万以上。目前化学治疗是癌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被广泛用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然而对于这些肿瘤患者来说,其对于某种药物的耐药性其实很令人挠头,这就意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华大集团方面获悉,当地时间5月28日,华大集团基因测序仪板块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智造”)旗下公司CompleteGenomics在美国特拉华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全球基因测序设备寡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自从2003年人类基因首次被绘制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寻找导致自闭症的特定基因。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之前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自闭症是由“支持DNA”发生突变引起的,而不是源自特定基因。人工智能系统对1790个家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7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以前被认为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相似作用的20多种基因,实际上对人类有独特作用,这些基因属于C2H2锌指转录因子,该发现有助于解释人类是如何存在以及进化的。 这些基因编码名为 ...
来源:科研圈经典基因遭到质疑1996年,欧洲科学家发现一个特殊的基因 SLC6A4 可能与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他们发现和570名正常人相比,454名有情绪紊乱的人中,这个基因均发生了突变,活跃度变低。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